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 诗词绝句鉴赏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很善于截取边塞生活的特定场景来表现征人戍卒的军旅生涯和内心世界。如前首以烽火戍楼开头,写黄昏戍守时被羌笛声触发的海天愁思;这首诗则从军中饮宴歌舞的角度,写排遣不去的边愁。
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释名·释乐器),以“琵琶”开首,表现了塞上生活的异域情调。尽管随着舞蹈的不同,嘈嘈切切,新曲频换,而以愁情听曲,曲中所传,仍无非是关山离别的愁怨。声无哀乐,嵇康声无哀乐论说,声音“无主于喜怒,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这是因为审美主体常常透过自己的欢、戚去理解音乐,使音乐所传达的情绪和自己所期待的感情相一致,产生证同效应,所谓“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同上文),故纵换千曲,其奈愁情何!
“总是”二字,本已将情说绝,第三句却不避重复,以“边愁”紧承“离别情”,以“听不尽”从听者的角度紧承“换新声”。“听不尽”又如何?以剩下的七个字的篇幅又怎能表达!于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古典诗歌,尤其是篇幅短小的绝句常用的手法之一。从叙事的逻辑上看,在情似尽而实未尽的时候,忽然撇开情而言景,句似不接;但从画面所示的潜在信息看,意实接而回味无穷。莽苍苍,威武雄壮地卫护着万里河山的长城,能唤起人们对于艰苦而庄严、神圣的征戍生涯的联思。“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是怀人思乡的媒介。秋月临关那雄廓、苍凉的空间氛围所暗示的应当是既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报效祖国的壮心,又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怨情的矛盾心情。燕然未勒,归乡无计,这种矛盾正是盛唐时征人戍卒的普遍心态。而长城千古,明月长临,它们又使这种特定的边愁具有了历史的、宇宙的深度和广度。
历代诗评家给这首诗的结尾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是“诗之最上乘”(黄叔灿唐诗笺注)。
-
凯歌十首(时韩雍破大藤峡贼 )其一红日中天万国明,戴盆魑魅尚偷生(2)。神机睿略如天运(3),一怒能教岭峤平(4)。
-
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作品赏析落第欲还乡也。注:1:东床巻席罢,濩落将行去:巻席,谓收拾行装也。濩落,落寞无依也。附:丘曙戒评曰:李贺不善用双字,碎碎遥遥,皆欠苍深。非惟不
-
内人生日 作者: 吴嘉纪
-
典源出处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罽(ji) 宾国王买得一鸾,欲其鸣不可致,饰金繁,飨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夫人曰:尝闻鸾见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王从其言,鸾睹影悲鸣,冲霄一奋而绝。 《艺文类聚
-
作者: 黄宝生 【作品简介】伐致呵利的《三百咏》是
-
唐·陈子昂丁亥岁云暮, 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 穷岫泄
-
《韩非子》解义本。二十卷。清王先慎撰。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撰者事迹不详)。 《韩非子集解》按《韩非子》原书的次序分为二十二卷,共五十五篇。书前有王先谦序、《史记·韩非列传》和对《韩非
-
男子慕恋女子,想和她结成伴侣的恋歌。 关关雎鸠,(一) 王雎儿地对唱, 在河之洲。在那河中小洲上。 窈窕淑女,(二) 美丽善良的姑娘, 君子好逑。(三) 哥儿想和她配成双。 参差荇菜,(四) 长长短短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时间的名言_诗句,内容包括有关时间的名言,谚语,诗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格言和诗句,描写时间诗词名言。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2、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
-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