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东门》原文与鉴赏
作者: 李青山 【本书体例】
【原文】:
出其东门(1),有女如云(2)。虽则如云,匪我思存(3)。缟衣綦巾(4),聊乐我员(5)。
出其闉闍(6),有女如荼(7),虽则如荼,匪我思且(8)。缟衣茹藘(9),聊可与娱(10)。
【鉴赏】: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青年男子。诗中写了他对爱情的专一、纯洁,面对“如云”、“如荼”的成群美女,他都无动于衷,只爱他的穿素衣的那一位。表达了一种正确的恋爱观。
古代仲春之日,有男女会合的风俗。周礼·地官·媒氏条曰:“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可能就是出其东门一诗产生的背景。诗中所写的地方是东门,也客观地说明了只有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于仲春之月,才会聚集众多的妇女。
诗共二章。第一章写一位青年于仲春之月男女聚会的时节,来到都城的东门之外,只见成群结伙的姑娘,熙熙攘攘,她们华丽的衣饰就象那天上片片的粉云。虽然姑娘多得如彩云,可是这位青年爱的只是他那位“缟衣綦巾”的姑娘。第二章改“如云”为“如荼”。荼,丛生,二月开花,花时大地一片粉白。“有女如荼”是形容所见的姑娘,多得如田野上满是盛开着的花,虽然她们是如粲荼花,可这位青年依旧觉得,没有哪一位能比得上他那个“缟衣茹藘”的姑娘。通过这样的比衬、烘托,便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可爱形象。他不是那种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薄幸郎,他的爱情世界是那么纯洁健康,真诚美好。一旦心也有所托,便一往情深,忠贞不渝,那怕是“有女如云”、“有女如荼”,他者仿佛眼空无物,心净无尘,不为之所诱惑,不为之分神移情,而觉“聊乐我员”、“聊可与娱”的始终是那位白上衣配淡绿巾、或配绛红巾的姑娘。他的这种专一、执着,近乎痴顽的对待爱情的态度,和乐府歌辞华山畿:“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所表诉的真情,是一样可贵的。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赋体和第一人称写出,语言质朴坦率,所谓“直书其事”,绝少含蓄宛转。另外,诗中重复使用了“缟衣”一词。在古代,缟衣被看作是素朴淡雅的装饰,“綦巾”与“茹藘”也说不上是妖艳炫丽的色调。诗人反复用它和女之如云霞、女之如鲜花作比,怕是深有寓意的,“以淡泊凌丰艳,实有重内质而轻外饰、贫贱不移其志的道理在,蕴藏着深宛隐曲的情趣。”(吴子厚于直拙中含精巧-〈郑风·出其东门〉一析)就是说,诗人以“缟巾”代指人物,不仅侧面写出了那位姑娘的身份、品格,也隐隐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情趣和节操,不管那东城佳丽如何妖艳,如何美,他都始终眷恋着衣着朴陋的那一位。诗人所赞叹的,正是男女之情的这种专一和浑厚。
-
在黄景仁众多显赫的七言古风中,有两首以虎为题材的诗,其一是《圈虎行》,另一便是这首《捕虎行》。
-
沟水分流西复东,九秋霜月五更风。离鸾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更空。昨夜双钩败,今朝百草输。关西狂小吏,惟喝绕床卢。
-
[清]艳雪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是清代女
-
【原题】:僧副普济过予诘其师名僧职之所自则曰尝济活饥民百万朝廷论酬以得之钦叹不足繼以诗云
-
昔年洛浦见花落,曾作悲歌歌落花。愁来欲遣何可柰,时向金河寻杜家。杜家花虽非绝品,犹可开颜为之饮。少年意气易成懽,醉不还家伴花寝。一来京国两伤春,憔悴穷愁九陌尘。红房紫莟处处有,骑马欲寻无故人。黄河三月
-
题解 东汉初年,西域为匈奴控制。汉明帝派名将班超率三十六人赴西域,终于打通了“丝绸之路”,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班超在西域共达三十一年,六十八岁时年老思乡,上疏请归。班昭也为兄写了这封求代的奏疏,请
-
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禅天始免风灾。[色界四天:初禅具三灾,二禅无火灾,三禅无水灾,四禅无风灾。]
-
此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而又无法挽留时光的感伤。 全诗大致可分四节。第一节六句,意谓自然造就的万物,包括贤能的圣人都难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为死亡而忧伤。但由于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曹操
-
乡下好动贪玩的小孩子,大多喜欢捉蜻蜓蝈蝈雏鸟马蛇子之类好欺侮的小东西来玩。玩劲儿过了后,这些可怜的小生命就被遗弃了,它们或坐以待毙
-
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自是君家门户事。当此际。鬼山正抱西江水。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江里石头争献瑞。分明是。中间有个长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