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注释】
选自孟子·万章上。
害:妨碍。
逆:揣测,求。
志:诗人之志,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析】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对诗歌作品进行评论、鉴赏的方法。他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思是: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曲解词句;也不能用词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孟子认为,分析评论诗歌,应当根据作品全篇的立意,去探索作者的心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曲解词句;也不能用词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的含义。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以意逆志”的方法。
“以意逆志”中的“意”,历来诠释不一:①“意”为说诗者之意。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持此说,认为“以意逆志”是以说诗者自己之意去把握诗人之志。赵岐孟子注疏谓:“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孟子集注亦云:“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这种解释影响甚大,现代学者朱自清也因袭了此说,认为当“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诗言志辨)。这样评论诗歌作品,常因说诗者的理解不同而不同,没有客观标准。②“意”为作者之意,清人多持此说,认为“以意逆志”是通过探索诗人的创作意图,正确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谓:“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此说的关键在“就诗论诗”,即就作品论作品,从作品出发去分析推求作者的心志,以避免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和主观臆测。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持同样观点。他将“以意逆志”和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的弊端,较为切合孟子本意。
春秋以来,赋诗之风盛行,赋诗者在外交、政治等场合,以及著书立说时,往往借取诗中的部分章句来表述自己的意见。这在当时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可是却有人错误地以这样的方法去理解作品,“以文害辞”、“以辞害志”。孟子尊重诗歌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总的形象分析出发,正确把握其基本思想,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孟子的这一评论、鉴赏方法,后来成为一切文艺评论、鉴赏的方法之一。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
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名山即是归。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浙江涛惊狮子吼,稽岭峰疑灵鹫飞。更入天台石桥去,垂珠璀璨拂三衣。
-
【原题】:昔先君子与司直兄相知文字间诸孤悬隔各未相闻一旦裘父侄惠然见访共道家庭旧好抚今念昔慨然伤怀因成小诗呈裘父
-
闲官兼慢使,着处易停轮。况欲逢新岁,仍初见故人。冒寒寻到洛,待暖始归秦。亦拟同携手,城东略看春。
-
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其时作者任建德(今浙江建德县)知县,全诗体察民隐,对辛劳一年,最后一无收获的农民的艰难处境深表同情。全
-
木兰花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九月,监察御史张养浩上时政书万余言,列举朝廷十大弊端,“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复构以罪罢之,戒台省无复用。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元史·张养浩传》)。直到武宗死后,仁宗即位,他才再度被召,起用为右司都事。这首诗就是他回朝复官之后不久所作。诗中托物寄兴,
-
刘克庄 戏呈林节推乡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注释】 节推:宋朝佐理州官的节度推官。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