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原文|鉴赏|赏析 - 唐诗评析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黄鹤楼是一首描写黄鹤楼景色的诗歌。
诗中,崔颢以写实手法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他描述了楼前长江的浩渺壮阔,以及黄鹤楼高耸入云的气势。诗人将黄鹤楼比作一只巍峨挺拔的黄鹤,翅膀展开,俯瞰山川万里。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黄鹤楼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色。
诗的后半部分,崔颢融入了对时光流转的思考。他借景象将黄鹤楼与世事相连,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最后两句“白首为功名,青春作故乡。”则点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
黄鹤楼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得到了广泛赞赏。它不仅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观,还融入了对人生和时光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得到思考和启示。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是盛唐时代享有盛名的诗人。他的七律黄鹤楼,在当时和后代都极受人们的赞扬。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甚至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在今武汉市长江大桥南岸桥头黄鹤矶。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传说费文袆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崔颢在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来登此楼,自有吊古伤今之感。诗即从楼的得名着笔,然后生发开去。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黄鹤无踪,白云空在,千载悠悠,正表现了世事茫茫之感。仙人跨鹤登仙,本属子虚乌有。但诗人却以无作有,借对历史古迹的怀念,渗透出一缕凄情,表现了他此时此地的无限惆怅的心情。诗人登楼远眺,黄鹤楼周围白云飘浮,苍天寥廓。前四句从古写到今,又从近及远,气魄雄大,表现了诗人昂然旷放的心胸。
这首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黄鹤楼与汉阳隔江相望,故先看到“晴川”(指汉江);后看到汉阳的树。天气晴朗,山川树木,格外清晰。汉阳长江边上的鹦鹉洲,也是芳草萋萋,不禁使人想起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尾联归思难禁的意思。尾联两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诗人的家乡在汴州,尽管极目远眺,但如何望得见呢?从而发出了“何处是”的疑问,兴起了“使人愁”的感叹!
这首诗写登楼所见的景物和怀古思乡的心情,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诗人把人们某种共同性的心理状态写得委婉细腻,引起人们普遍的共鸣。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见崔颢此诗,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实际上,李白一些七律,确有学习崔颢的明显印记,如登金陵凤凰台诗: “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他如鹦鹉洲,也明显受崔颢诗的影响。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一气旋转,绝无半点滞碍。曾有人严厉批评崔颢此诗不合格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即如第三联看似对仗,实则不对,因为“历历”字贯下“树”字,而“萋萋”则连上“芳草”字。实际上,近体诗定型的盛唐时期,格律还没有后代那样森严;有才气的诗人,往往在格律上有所突破。崔颢此作,作为七律典范之一受后人称许,并非偶然,正如沈德潜所说的: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白云去……”,世传(李)太白云: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恐不然。(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方回瀛奎律髓卷一)
(前)四句中,一句白云,一句黄鹤,又一句黄鹤,一句白云。板实极矣,而不下流动之字,则何异横亘千里之大山而无一路之水,岂得成其为山哉。且不特“空悠悠”三字不对也,起二句第七字“去”与“楼”亦何尝对?总看四句中各有对有不对,手法抑何奇也。(徐增说唐诗卷十六)
纪昀:此诗不可及者,在意境宽然有余。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瀛奎律髓刊误汇评上)
-
【名句】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语出汉代王充《论衡·感虚》。寒冷不持续一段时间就不会下霜,温暖不持续一段时间就不会化冰。意思是说事物总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
-
【注释】 选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气:文章的气势。 强:勉强。 致:达到。 【赏析】 曹丕之前的文学批评,常常只有片言只语,如《论语》中孔子论诗,稍后,或裒辑成篇,如卫宏的《毛诗序》;有的限
-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
这是陈草庵写的调寄[中吕]山坡羊的二十六首小令中的第二十二首。 该曲起笔就用两个精工的对偶句,画出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醉睡图:一个是贪图酗酗大醉的陶潜,一个是贪图昏昏大睡的陈抟。“图醉”和“贪睡”,互文见义,极力渲染出他们醉了即睡、睡醒
-
明·袁宏道从山门右折2,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3,心悸4。山僧曰:“此瀑声也。”疾
-
当代短篇小说。马烽著。初载《火花》杂志1958年第1期。作品以5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北方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表现了一个名字叫赵满囤、绰号“三年早知道”的老中农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由落后转变为先进的复杂
-
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就已提出那句描述音乐与建筑关系的至理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到了19世纪,德国音乐
-
晋灵公不君 ① ,厚敛似雕墙 ②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 ③ ,杀之,置诸畚 ④ ,使妇人载以过朝。 ⑤ 赵盾、士季见其手 ⑥ ,问其故而患之。将诛,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作品赏析月一作日
-
冯沅君 士轸! 再想不到我们计划得那样周密,竟被我们的反动的势力战败了。固然我们的精神是绝对融洽的,然形式上竟被隔绝了。这是何等的厄运,对于我们的神圣的爱情! 你现在也许悲悲切切的为我们的不幸的命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