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上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

下一句:明日愁来明日忧。

这句诗由白居易所作,表达的是作者对初秋的美丽夜晚的感叹和思考。诗中描绘了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象,用“露似珍珠”和“月似弓”来形容天空中的露水和弯曲的月亮。诗意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个美丽夜晚的可怜和爱慕之情。 上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意为此刻有酒,就畅饮不顾明日。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美好时刻的享受和沉醉。 下一句“明日愁来明日忧”意为明天的忧愁会带来痛苦和忧虑。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提醒读者不要只沉迷于当下的喜悦,也要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九月初三夜晚的描写和作者的情感反思,呈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思考。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出处】唐·白居易暮江吟【意思】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 水像珍珠,新月似弯弓。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提示】可怜,可爱。真珠,珍珠。两句的意思是: 九月 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绿草上的晶莹露珠活象粒粒珍 珠,天幕上的一弯新月,犹如一把弯弓。诗人写秋夜新月初 升时天上地下的美景,语言凝炼、清丽。【鉴赏1】把“露”比作“珍珠”,把“月”比作“弓”,写出了九月清月照耀下露水的圆润晶莹和新月的玲珑秀美,烘托出了秋夜宁静和谐的气氛,并把诗人恬静愉悦的心情蕴含于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语出白居易卖炭翁。用“衣正单”与“愿天寒”这样本来矛盾的东西统一在卖炭翁身上,从而深刻而真切地表现出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痛苦无奈的心态。前后映衬,扣人心弦。【鉴赏2】九月初三的夜晚,岸边草木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圆润, 而天上初升的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弯弓。原诗后两句中的“九月初三 夜”,点明了具体时间,说明“露似珍珠月似弓”句描写的是残阳刚落而新 月初升的场景。诗人低头一看,便见草茎上有如珍珠一般的凝露。将露 水比喻为珍珠,不仅写出了露珠本身的圆润,也写出了露珠在新月映照下 的晶莹剔透之感。接着,诗人又仰头一望,便见初生的新月犹如一张弯弓 般高高悬挂在天幕上。诗人就在这一俯一仰中,将地上与天上的美景串 联起来,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图画。同时,诗人寓情于景,直接抒 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夜晚露水似 珠,弯月高悬的景色。[例]九月初三 日。晚,见到月亮,我忽然记起白居易 的诗暮江吟云:“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珍珠月似弓。”看来这是记述秋夜和 新月的情景、情怀的。(郭风夏历九月 笔录)【全诗】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 ①瑟瑟:按通雅说:“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明杨慎升庵诗话也说“瑟瑟”是一种碧色宝石名。这里即作碧色解,指水色碧绿。②可怜: 可爱。真珠: 珍珠。【鉴赏】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作者出守杭州途中所作。白居易于是年十月到杭州,据诗中“九月初三夜”一语,当是在途中见江上晚景即兴命笔。这首诗直同一幅景色清新、色彩明丽的秋江风景画。诗中写薄暮时分,斜阳照在江上,水面映射出斑斓的光彩。这本是常见之景象,诗人之所以感到新奇,是因为这残阳映照下的江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颜色,一半泛红,一半澄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分外奇丽。作者正是及时捕捉住景象特征,准确地勾画了自然之美。“瑟瑟”,是一种碧色的宝石名称,新唐书·于阗国传载: “(德宗)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这诗中正是以碧色宝石来形容江水的颜色。江流依山,半边背阴,照不到日光,色呈碧,半边照到阳光,色呈红,这正是斜阳落照中所特有的江上景象。“瑟瑟”,一般用来形容风声或表现萧瑟之意,明代杨慎和何良俊指出白居易此诗中的“瑟瑟”是以玉色比喻江水,这是对的;但他们又把这一比喻意思推及白居易的琵琶行,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亦作碧色解,就失之穿凿了。后两句写江月秋露,是入夜以后的情景。用“可怜”二字转折,表露了诗人对江上夜景的赞美,他深深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初三的一钩新月象弯弓,斜挂在天边,秋夜露重,露珠象珍珠一样凝结着,晶莹玲珑,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露珠交映,织成清澈明净的秋江夜景图,境界是那样幽静舒柔。从前两句到后两句,有一个观景的时间过程,第三句的“夜”字就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但不论是夕照西斜还是新月初见之时,江上都映现出动人的光色。全诗用白描手段,自然吟成。前后两句分写两景,又无割裂之感,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杨慎升庵诗话卷三)暮江吟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上二句写江天晚景入妙。后二句言一至深宵,新月如弓,正初三之夕。其时露气渐浓,如珠光的,正九月之时。夜色清幽,诵之觉凉生袖角。通首写景,惟第三句“可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赏析】这首诗大概写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任杭州太守的旅途中。诗人通过对秋天傍晚江面上瑰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写了对美好自然景色无比陶醉的心情。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描绘画面;二是运用比喻。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了两幅美好的图画。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一幅色彩浓丽的“江上夕照图”——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洒落在江面上。背阴的地方斜阳照射不到,江水平静,象是碧绿色的宝石,闪烁着青亮的光辉;向阳一半江水,被晚霞染成了红色。一半碧波粼粼,一半红光闪闪,红绿辉映,这景象多么奇丽可爱。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一幅“清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如水,晴澈的夜空中挂着一勾弯弓似的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比珍珠还要圆润。十分生动地展现出了秋天的江面上瑰丽、幽静的景色。这首诗运用比喻非常成功,诗中的三个比喻不仅贴切自然,而且新颖生动。把青青的江水比作碧色的宝石,把秋夜的露珠比作晶莹的珍珠,把初三的新月比作弯弓,真是绘形绘色,别有情致。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通俗平易,接近口语,但在很多作品中,白居易也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这首诗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既容易理解,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这种优美、生动的“诗的语言”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猜你喜欢
  • 尊师重道之盛德,昭示士类。|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尊师重道之盛德,昭示士类。》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处】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意思】落日西沉,夕阳照耀在战旗上,战马嘶鸣,朔风萧萧。整个画 面极其辽阔而富有威严。这两句诗歌刻画了边地傍晚凛然庄严的行军情 景。落日

  • 张渊懿《渔家傲·东昌道中》清秋思乡词作

    此词抒写的是旅途中的清秋之景和思乡之情。东昌为清东昌府(治今山东聊城),地处大运河中段,其南为济宁,其北为临清。此词正是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 《春夕早泊和刘谘议落日望水诗赏析》

    何逊的诗在梁代颇有影响,沈约曾盛誉其作,谓“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此诗的艺术水准,也当得起这番赞誉。题中的刘谘议,即刘孝绰,曾任谘议参军之职。他是与何逊齐名的诗人,当世有“何刘”之称,二人之间经常有唱和之作。   “旅人嗟倦游

  • 陈伟芳《城中村》

    城中村 村庄盘根错节于大地,自古岿然不动,很边缘,但城市长了脚,塔吊执戟仗矛,远征而来,蚕食,鲸吞着田地。村庄小的像一个偏安的小

  • 高考语文古诗词最常考的句子(高考常考的诗句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考语文古诗词最常考的句子,内容包括高考常考的诗句,求高中语文古诗文经常考的句子,高考常考的古诗词名句,知道的给一下,谢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 《世事如今腊酒,交情自古春云薄.》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世事如今腊酒,交情自古春云薄。》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亦称“八·一三”上海抗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占了平津,企图进一步侵占上海,尔后进攻南京。8月9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

  • 前出师表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此文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且光照了文苑,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准则,

  • 上书谏吴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初为吴王刘濞的郎中,以文辞著称。景帝时曾任弘农都尉,不久辞去。武帝时征他入京,死于途中。枚乘善辞赋,代表作是《七发》。吴王谋反,他上书谏阻而不听,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