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陈陶的诗句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陈陶的诗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上一句:零落黄昏叶渐远。

下一句:杨花与泪偷相伴。

翻译: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翻译:可怜的无名骸骨躺在不定的河边,仍是春天里寂寞女子的梦中人。

上一句:零落黄昏叶渐远。

翻译:渐渐远去的是那些凋谢的黄昏落叶。

下一句:杨花与泪偷相伴。

翻译:杨花和眼泪悄悄地互相陪伴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出处】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意思】可怜那些将士已变成无定 河边的尸骨,而家中的妻子还在梦想着 与他们早日团聚呢。无定河:源出今内 蒙古自治区,经陕西入黄河,因急流挟 沙,深浅不定,故名。春闺:指女子的 卧室。【提示】无定河,黄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陕西北部。两句 的意思是: 可怜战死的将士们早已成了无定河边的白骨,可 他们的妻子依然常常梦见他们,以为自己的丈夫还健康地活 着。诗句所写,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包含着极其深沉 的感慨,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属的深切同情,反映了 唐代长期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鉴赏】 无定河: 这里指现今在陕北米脂、绥德境内的无定河。语译这两句诗是: 最令人感到伤心可怜的,便是那无定河边,散落一地的枯骨,那枯骨的主人,正是他家春闺中的妻子夜夜思念的梦中人啊! 军人远征塞外,许多战死的人早已化为枯骨,但家里的妻子却无从知晓,仍旧日夜梦想着丈夫能够早日归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两句诗,虽未明白描写战争的残酷悲惨,但白骨化入春梦的凄凉情景,却更能使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征战的将 士或背井离乡的人在外遭遇悲惨甚至 已经死去,其家人全然不知,还在一直 思念着他们。[例1]“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他们被冤里冤枉地 牺牲了的士兵,死而有知,也要对他们 的军阀发生怨愤的控诉吧? (柯灵回 到莽原)[例2]这些前代的中国人,当 他们去国之际,多少人怀着金色的梦 想,多少人和亲人作过深情的话别,在 他们和家人音讯断绝的时候,真是“可 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秦 牧中国人的足迹)二、用以比喻被一 些人轻视、鄙弃的人或事物却是另一 些人所珍视、挂念的。[例]初投稿者 的心情我是很理解的:一稿寄出,终日 翘首,有片言只语回音也要看了又看, 珍贵之至,如命运是“可怜无定河边 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被一翻而弃, 是多么两情背反! (王天群“圈圈” 与“同心圆”)【全诗】陇西行四首(其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注释1】1.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辞之瑟调曲。本写“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自梁简文帝开始,始开“辛苦征战,佳人怨思”之主题。遂相沿成习。2.匈奴:秦汉时代雄踞于我国北方之少数民族,秦前亦称鬼方、猃狁、山戎等。这里泛指唐代侵扰北方边地之少数民族。貂锦:貂裘锦衣之简称。汉代羽林军(皇帝禁军)之装束。这里泛指装备优良的精锐部队。3.无定河:源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流经陕西榆林、米脂诸县,至清涧县入黄河。因急流挟沙,深浅无定,故名。春闺:春日之闺阁,代指闺中女性。【注释2】〔1〕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多咏边塞生活。陈陶用旧题作新辞。他的陇西行是组诗,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地区。作者以汉代李陵伐匈奴全军覆没的事实为题材,表现了反战思想。陈陶(公元约812~885),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今广东)人。大中年间曾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有陈嵩伯诗集一卷。〔2〕“誓扫”二句:二句本司马迁报任安书说李陵“常思奋不顾身,以循国家之急。”“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貂锦,貂裘锦衣的省写,是汉代羽林军的服装,这里借指精锐部队。〔3〕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今陕西北部),急流挟沙,时深时浅,故名。这首诗通过古代一次著名战役的悲惨结果,反映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苦难和不幸:那些已变成白骨的捐躯者,还是年轻妇女梦中的亲人。五千人战死,又造成多少寡妇呢。后两句警奇而生动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历代传诵,后人还以春闺梦为题,铺展为反战的戏曲。【解题】 陈陶陇西行共四首,这是其中第二首。这是一首边塞诗,反映了唐朝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 此诗作年不详,约作于宣宗大中年间,时陈陶正游学长安。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前人之作多言征战艰苦,闺中怨思。陇西:指今甘肃、宁夏交界处陇坻(陇山)之西。诗中前二句写战士奋勇杀敌,牺牲惨重,后二句转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闺中尚思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所激赏。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赞此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得非常广泛和长远的诗,甚至有作家据以构成小说、戏剧。统治阶级往往利用人民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来进行满足自己的私欲的不义战争。诗篇的起句便把捉住了这一点。次句写牺牲的惨重。貂冠锦衣,非一般士兵所能穿戴。冠貂衣锦的人都死了5000之多,战斗之激烈,伤亡之众多,就可想而知了。第三四两句则更进一步通过具体的形象对比,写出战争所加于人民的痛苦。 作者没有用议论来谴责他所厌恶的统治阶级诱使人民去进行“誓扫匈奴”的战争,而只用“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作一强烈的对比(无定河是由今内蒙古自治区流入陕西省北部的一条河流),让读者在自己的脑海里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从而自然得到应有的结论。我们不妨试用几个电影镜头来证明它的可见性:在一间清冷的闺房里。案头燃着一枝蜡烛。烛,残了,烛泪堆在盘上。烛旁供着一瓶桃花。花,谢了,花瓣落在案上。一个少妇斜倚在床上,半掩着帷帐,先是对着残烛、残花凝思,后来,渐渐地入睡了。一个年轻英俊、全副戎装的战士走了进来。她先是疑惑、惊诧,待到认清楚了,就不胜欣喜地迎了上去。但战士的形象却渐渐地淡了。接着,在她眼中出现的是河边杳无人迹的广漠的战场和一堆堆的白骨。观众看到这里,能不同情这位少妇和她丈夫的遭遇吗?在可怜的无定河边骨与同样可怜的春闺梦里人这两个具体形象之间,诗人用“犹是”两字把它们串联了起来,显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有画龙点睛之妙。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诗,认为后两句“用意工妙”,而可惜其前两句“筋骨毕露”。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云: “作苦语无过此者。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余蕴。此时代使然,作者亦不知其然而然也。”王氏之评,指出此诗缺点在于前两句过于直率;沈氏之评,则指出这也正是晚唐风格的区别所在,都值得我们体会。 写家人不知出征亲人的存亡,思念之情,形于梦寐,在古人作品中也有过。如李华吊古战场文中有云: “其存其殁,家莫闻知。人或有言,相信相疑。睊睊心目,梦寐见之。”也写得情致宛转,意思沉痛。但与此诗比较,则不独不如其精炼,而且李文在梦见征夫之前,已对其存殁将信将疑,而陈诗则深信其仍然活着,毫不疑其已经死去,意更深挚,情更悲惨。【赏析】 诗一开头,显示了唐军的英勇气概,他们一个个决心杀敌,拼死战斗,奋不顾身;第二句展示了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全部丧身于胡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前两句写战事的惨烈、将士的奋勇。此处以“貂锦”做成的华贵军服代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誓扫”句以士气之盛反映出战争的正义性质,“五千”句从牺牲之大暗示获胜之艰。后两句把镜头从战斗的前线转移到了后方,从沙场转移到了春闺,把前线战场上的惨重牺牲与后方春闺里绵绵情思编织到一起,谱写出一曲悲歌。前方的战士已丧生胡尘,早已变成了无定河边的白骨,但后方妻子却不知真情,仍在苦苦盼望他早日归来,春闺思妇常常梦见丈夫平安返回家园。本来灾难早已降临,但少妇仍热烈地期盼着,还在不断编织美梦。诗人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既要站在国家民族大义的一边,支持正义战争,激发爱国牺牲精神,又要站在身受战争之害的军民一边,毫不讳言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这首诗正是对后者所作的出色表现才得以千古流传。“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对比强烈的对仗句,从生与死、真与幻、愿望与现实的截然相悖撞击出的悲剧之声,世世代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作者小传】 陈陶(803? —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举进士不第。文宗大和初南游江南、岭南,作诗投献赵棨、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方伯连帅。约大中三年(849)隐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与蔡京、贯休过从,令山童卖柑以为山赀,日以读书种兰吟诗饮酒为事。卒,方干、曹松、杜荀鹤均有诗哭之。其诗工乐府。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事迹常与南唐另一陈陶相混,多将二人混为一人,其集中亦混入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今人陶敏有陈陶考。
猜你喜欢
  • 杜甫《李监宅二首(一作李盐铁)》全诗赏析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廷来。 作品赏

  • 百喻经全集《医治脊偻喻》译文赏析

    医治脊偻喻 【原文】 譬如有人,卒[1]患脊偻,请医疗治。医以酥涂[2],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世间愚人,亦复如

  • 欧阳修《送渭州王龙图》全诗鉴赏

    汉军十万控山河,玉帐优游暇日多。夷狄从来怀信我,庙堂今不用干戈。吟余画角吹残月,醉里红灯炫绮罗。此乐直须年少壮,嗟唋心志已蹉跎。

  • 明主使其群臣, 不游意于法之外, 不为惠于法之内。

    名言: 明主使其群臣, 不游意于法之外, 不为惠于法之内。 注释: 使; 使用, 使唤。游意: 随心所欲。 句意: 英明的君主使唤他的群臣, 不在法律之外随心所欲地指使他们,也并不因为他们做好了法律规

  • 《菩萨蛮·春波软荡红楼水赏析》

    此词写春怨。上片写景。春波软荡,碧水红楼。下片写人因别离而消瘦。情思缠绵,温柔含蓄。全词轻柔俊雅,别样风流。

  • 杜甫《相逢歌赠严二别驾》全诗赏析

    我行入东川,十步一回首。成都乱罢气萧飒,浣花草堂亦何有。梓中豪俊大者谁,本州从事知名久。把臂开尊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乌帽拂尘青螺粟,紫衣将炙绯衣走。铜盘烧蜡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黄昏始扣主人门,

  •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题赵佶听琴图轴》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蔡京 吟徵调商灶下桐 ① ,松间疑有入松风 ② 。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③ 。 【注释】 ①徵(zhi)、商:古代五音之二。灶下桐:指古琴,事见《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cua

  • 世界的逻辑

    【4395】世界的逻辑(〔美〕大卫·哈维著,周大昕译,中信出版社,32万字,2017年6月第1版,68元)11章:[1]城市危机的起源;[2]资本积累与

  • 《答卢谌诗并序》原文|翻译|赏析

    琨顿首〔2〕:损书及诗〔3〕,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复,不能释手。慨然以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