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念奴娇 过洞庭是张孝祥在被贬谪后途经洞庭湖时所作的词。通过描绘洞庭湖中秋夜的美景,词人表达了内心的高洁与对自然的热爱。上片以洞庭湖为背景,用“洞庭青草”和“玉鉴琼田”等词句形象地描绘出湖面如镜的景象,同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则表现出月光与星光交相辉映的美丽画面。下片则转而抒发词人内心的感受,用“肝胆皆冰雪”和“表里俱澄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纯洁与坦荡。最后“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一句,既呼应了起首的“近中秋”,又表现出词人此时已完全陶醉于眼前的美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首词不仅表现了张孝祥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具有广泛的审美意义,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念奴娇 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译】
洞庭浩渺烟波,
近中秋时,
更无一点风过。
似是三万顷玉镜琼田,
只有一叶扁舟和我。
湖面分来素月的光泽
还有天上的银河,
上下天光,整个宇宙
空碧明澈。
静静地,我心会了这境界
的美妙。
美妙处,却难向君说。
回想我在岭南
一年多,
孤光自照,我的内心世界呵,
洁白如冰雪。
而今我
鬓发稀疏
两袖清风,
稳坐小舟泛游在
无垠的空阔。
长江之水呵,
是我满杯中的美酒,
斟酒的酒杯呵,
是那北斗星座,
宇宙万象呵,
是我席上的宾客。
敲击船舷儿独自长啸,
不复知今夜
是何年何月!
【评】
这首词是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 张孝祥被谗言落职,从桂林北归,过洞庭湖所作。张孝祥在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任上,“治有声绩”,却落职北征,所以,在这首词中,他用“肝胆皆冰雪”,和“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气慨来回答小人的谗言。但是,词人描写自己陶醉自然、物我同一的境界,已然远远超过其个人遭际这一意义上的内涵,成为具有更广泛审美意义的名篇佳作。
起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词人不仅是以简明之笔,点明地点、时令、气候,而且是层层递进、将读者引入佳境:洞庭湖,本来就久负盛名,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在此留下多少动人的诗章,因此,起首一提“洞庭”二字,就先蕴含了几多诗意,何况此时,又是最富有诗意的“近中秋”之际;何况此刻,风儿无影、水波不兴。“风色”二字,诗兴盎然。把无影、无形、无色的风,说成“风色”,就又平添了三分诗意。
至“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词人当时过洞庭之景,已然如画般地映现在读者面前了。而且,这是怎样一幅美妙画卷啊!静静的湖水在月光的辉映下,像是一块硕大的玉镜,又像是一片无垠的玉田,在这浩渺的宇宙里,只有载着词人一人的一叶扁舟。这“三万顷”与“扁舟一叶”,是大与小的巧妙组合,也是茫茫宇宙与渺小自我的和谐统一。
美,似乎是没有终极的。你看,词人在那已然是极美的画卷上,又抹上数笔:“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明写湖光、暗含月色,现在词人的目光又由天上而至目前:素洁的月光照在夜色的天空,也照在人间的洞庭,明亮的星河投影在洞庭湖上,给洞庭更平添了几多澄澈之感(洞庭的波光也同样投影到天上的银河吧!)。此时,天光水影,一片通明,一片琉璃世界。诗人之心,也在这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更加明净了:“表里俱澄澈”,这不仅是人间与天上、内心与外物一体澄净、空明无尘的表现,而且是寄托了词人的美学理想、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人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徜徉于大自然美景之中,或是陶醉在某种艺术享受中之时,内心的感觉往往是难于用语言所表述的,所以,庄子曾说过“得意而忘言”,陶渊明也曾吟唱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张孝祥此时此际,陶醉于洞庭美景之中,真切地达到了庄子与陶渊明揭示的审美境界,于是,以新的艺术形式——词,唱出了这一妙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此句为上片结处,它与下片结处的“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都是神来之笔。然而,其妙为何?笔者也难以说清,只觉得“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也是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吧!
如果说,此词上片着重写的是洞庭之景(景中亦无不含情),下片则着重抒情写心(情中亦时时有景);上片写外物之澄,下片写内心之澄:“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此处,“应”字并非推测语,而是表达了比较肯定的语气,与“因”字相近;“孤光”,指月亮。苏轼西江月有句云:“中秋谁与共孤光”,以“孤光”代月,不仅力避平直,而且突出了月亮孤冷光洁的特质,与全词气氛协调一致。“肝胆皆冰雪”与上片“表里俱澄澈”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另一组旋律——与对洞庭通明世界的陶醉之音时时发出共振,豪迈地弹奏出了诗人坦荡高尚的情怀。表里澄澈、肝胆冰雪八字,足堪为吾人人生之铭!
词人一生“湖海平生豪气”,澄澈如冰雪,却遭际困顿、壮志难酬,于是,词人感概说:“短鬓萧骚襟袖冷”。这一句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是时光易逝、年岁不与;一是两袖清风、门前冷落。“冷”字不仅是形容洞庭夜色,而且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哀伤。然而,这只是词人宕下的一笔,性格坦荡豪迈的张孝祥,“稳泛沧溟空阔”。这既是眼前实景的再现,又是潇洒超脱人生态度的写照,堪与苏轼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相媲美!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承“稳泛沧溟”句而出。挹,汲取。词人驾着一叶扁舟,荡桨于浩渺无垠的水面上,他忽发奇想,要尽汲西江(西来的长江)之水,当作美酒琼浆,要举起倒转斗柄的北斗星当作酒杯,细细斟饮。词人独饮,不堪寂寞,于是广请宇宙万物之神为自己的宾客,——一位罢职之人,渺小地悠游在广袤的波光里,却忽然成为了大千世界的主宰,他与天地万物频频举杯——他醉了。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独自扣击着船舷、口中发出悠长的音响,不复知自己处于何地,更不复知此时已为何时。起首时,词人分明说“近中秋”,此时偏说,“不知今夕何夕”,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又写出自己此时陶醉之心态。这种感觉前人苏轼虽亦曾有“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念奴娇·中秋之句,然终以张孝祥此句更为流传。个中原因,读者可自己玩味吧!
-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平生懒拙
-
【原题】:计辉父访予上持山中归龙溪款话一夕前韵相赠仍为赓赋
-
清明节,旧时风俗为人们扫基祭祖的日子,所以最易触发客居在外的游子的乡思。这首诗所抒写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现得特别含蓄委婉、曲折隐微,在高启的律诗中又是一种格调。 “清明无客不思家”,既曰“无客不”,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在内。不过
-
上留田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
老松烧尽结轻花,妙法来従北李家。翠色冷光何所似,墙东鬒发堕寒鸦。
-
到白沙来,原是应了朋友的约,来看看梅花的,听说有三百棵,很羡慕诸位的幸福。不料却有同学来找我演讲,我不免叹一口气,心想说书的命,到什么地方也逃不脱。不过我实在没有什么可说,因为我只带来一个空空的脑袋,
-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
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
-
何其芳《独语》原文 《独语》可以称得上是何其芳的散文名篇。这篇收在他的著名的散文集《画梦录》里的散文,跟这本文集的名字最贴切不过,他是在画梦,也是在独语。 独语的境界是从产生独语的一个情境中而来,这个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意味着琵琶声让人感受到了仙乐的美妙,令人如梦方醒。上一句应为“夜深忽梦少年事”,下一句是“梦啼妆泪红阑干”。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发生在长安夜晚的故事,通过琵琶的音乐和歌声唤醒了主人公对过往的回忆与思考。诗句尽管简短,却展现出了白居易细腻的描写技巧,生动地表达了夜晚的宁静与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