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太平寺泉眼》全诗赏析
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
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熳为云雨。
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
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
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作品赏析
【鹤注】太平寺在秦州。诗云“北风起寒文”,当是乾元二年秋冬之交作。招提凭高冈①,疏散连草莽②。出泉枯柳根③,汲引岁月古④。
(首从寺泉叙起。)
①招提,佛寺名,详见一卷。②宋武帝教:“或疏散山林,不关进达。”景帝纪:“广荐草莽。”草稠曰荐,深曰莽。③易·蒙:“山下出泉。”④江赋:“汲引沮漳。”
石间见海眼①,天畔索水府②。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青白二小蛇③,幽姿可时睹④。如丝气或上,烂慢为云雨⑤。
(此形容泉眼之神异。海眼、水府,见其穴小而泉多。只此丈尺之间,人不敢忽者,以中有神物,故能兴云致雨也。)
①成都记:距石笋二三尺,每夏月大雨,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绳系石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凡三五日,忽然不见,故曰海眼。此寺泉从石中而出,亦如海眼也。②天畔,言其高。楚辞:“凿山楹以为室,下披衣于水府。”南征赋:“曾潭水府。”③水经注:汉水又东合洛谷,其地有神蛇戍,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驯良不为毒。殆即此类。【朱注】二蛇乃龙类。④谢灵运诗:“潜虬媚幽姿。”⑤沈约诗:“烂漫蜃云舒。”
山头到山下,凿并不尽土①”。取供十方僧②,香美胜牛乳③。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明涵客衣净④,细荡林影趣。
(此记其味美而色清。山不尽土,则井水难得,故此泉特为可贵。寒文翠缕,水中实景。涵衣荡影,水上虚景。)
①庄子:“凿井而饮。”②楞严经:“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法华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③维摩经:阿难白佛言:”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乳泉,泉之白而甘者。【张注】高僧传:诃罗竭者多衍头陀,晋武帝元康元年,西入娄至山石室坐禅,去水远,乃以左脚碾室西石壁,蹈没指,即拔足,水从中出,清香软美,四时不竭。④庾信诗:“山月没,客衣单。”
何当宅下流,余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①,一食生毛羽②。
(此羡山泉而仍动卜居之兴也。杜臆:唯乳泉香美,故引润黄精而一服可仙。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①博物志:太阳之草名黄精,饵之长生。本草:黄精,阳草,久服轻身延年。
②拾遗记:昭王梦有人衣服皆毛羽,因名羽人。东楼
通志:东楼跨府城上,形制尚古。【鹤注】诗云驿使,盖使吐蕃者经此,当是乾元二年秦州作。
万里流沙道①,西行过此门②。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楼角凌风迥,城阴带水昏。传声看驿使③,送节向河源④。
(此咏秦州东楼也。上四痛已往将士,下四怜现在使臣。楼当驿道,故征西者皆过此门。战骨、征魂,言其有去无还。楼角、城阴,写出高寒阴惨景色。故驿使至此,不禁触目伤心。)
①【鹤注】流沙在西之极,吐蕃所居之城,中国往吐蕃者道出于此。老子西涉流沙不返。②汉晋有征西将军。公诗有“汉将独征西”,即此征西也。征西起下战骨、征魂,但征字未免重出。③“传声看驿使”,闻驿使传呼之声而往看也。④赵曰:时遣使和好吐蕃,故用张蹇寻河源事。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昔豢龙氏求龙之嗜欲,幸而中焉。得二龙而饮食之。龙之于人固异类,以其若己之性也 ① ,席其宫沼,百川四溟之不足游 ② ;甘其饮食,洪流大鲸之不足味。然,扰扰然 ③ ,其爱弗去。一旦值野龙,奋然而招之曰:
-
送君应典鹔鹴裘,凭仗千钟洗别愁。脱帽风流余长史,(君喜草书而不工,故以此为戏。)埋轮家世本留侯。(张纲,子房七世孙也,犍为武阳人。墓在今彭山,君岂其后耶?)子河骏马方争出,(麟府马,出子河汊。)昭义疲
-
作者: 丘立才 轻盈而亲密的颤响, 是雨点打着死叶
-
《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构楼架阁切星汉,夸雄斗丽止者谁。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越商胡贾脱身罪,珪璧满船宁计资。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扶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影沈潭底
-
送崔融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作者简
-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
杜牧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间。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似火一般的杜鹃花映红了小山。它的花瓣有繁有简、既多且艳。摘下一朵插在佳人玉钗之上,只怕有人担心要烧坏那乌黑的云鬟。这是著名诗人
-
吾皇有意缚单于,槌破铜山铸虎符。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周王常德须攘狄,汉帝雄才亦尚儒。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吴。
-
四十二呵辱自隐四十二呵辱自隐 李翰林宗谔,其父文正公昉,秉政时避嫌远势,出入仆马,与寒士无辨。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趋不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