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忍学《四十二呵辱自隐》译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忍学《四十二呵辱自隐》译文与赏析

四十二呵辱自隐

四十二呵辱自隐

李翰林宗谔,其父文正公昉,秉政时避嫌远势,出入仆马,与寒士无辨。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趋不知其为公子也,剧呵辱之。是后每见斯人,必自隐蔽,恐其知而自愧也。

【译文】

翰林李宗谔的父亲是文正公李昉,他在其父亲执政的时候,避开嫌疑,远离权势,出入时的仆人及车马都非常俭朴,与贫寒的士人没什么两样。一天,他在路上碰到父亲,前排士兵不知道他就是李昉的儿子,大声呵斥并侮辱他。从那以后,李宗谔每次见到这个士兵,自己都要躲藏起来,以免让士兵知道自己是李昉的儿子后感到惭愧。

【评析】

从古代到当今,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显耀的身份和地位,拒绝平庸的生活。从血统论到资本论,这一幕至今仍然在上演。当一个人一朝飞黄腾达了,便会有好多人左拉右扯,试图与这个人攀上哪怕一丝一毫的亲戚关系、老乡关系,并以此为荣,马上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此将之视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更有一些高官富家子弟,仗着自己的祖上有权有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这些现象,我们无论是从银幕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似乎都已见怪不怪了。

但是,文正公李昉的儿子李宗谔却不是这样。在其父执政期间,他反而远离权势,而且吃穿等各方面都非常俭朴。难怪李昉手下的士兵看不出他就是李昉的儿子呢。李宗谔有别于常人的行为,的确让我们佩服,更让那些攀附权贵、耀武扬威之人汗颜。

其实,追求向上的努力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需要避免的是被优越感遮蔽了自己的视线,冲昏了头脑,从而看不到真实生活的面目。富贵的生活可以让人丧失行动的力量,学会忍耐富贵的弊端,才算是真正懂得了贵贱的辩证法。

典例阐幽范仲淹勤俭持家

北宋着名文人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勤劳奉公,生活非常节俭。其父范墉就为官清廉,从来都不奢侈享乐,范仲淹受其父影响很深。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不论贫贱还是富贵,都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志向。

范仲淹早年曾在醴泉寺求学,当时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他每天只能靠吃粥度日。到了晚上,他就用少量的米煮一盆稀粥,到第二天早上就将已凝固了的粥用刀划成四块,吃掉其中的两块,剩下两块留到晚上再吃。没有钱买菜,他就把少许菜叶菜根用盐水腌渍,然后将之切碎,就粥吃。后来,一位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了范仲淹的艰苦生活,就送给范仲淹一些饭菜。但是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再次见到范仲淹的时候,发现当时他送给范仲淹的饭菜放在一边一点都没动,已经变质了,因此感到很不高兴,生气地问范仲淹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道:“我并非不感激您的厚意,只是,我平常吃稀饭已经成为习惯了,并不觉得那样很苦。现在如果我贪图这些佳肴,将来怎能再吃苦呢?”

后来,范仲淹显贵了,但是他的生活仍然很节俭。他对自己的家人说:“吾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如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因此,家人在他的教导下,也都衣着朴素,生活俭朴。

他的儿子范纯仁娶亲的时候,范仲淹主张一切从简。当他听说新媳妇将饰以锦罗帷幔时,很不高兴,教训范纯仁:“罗绮非帷幔之物,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帷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最后,范纯仁的媳妇听从了劝告,朴素清简地嫁入了范家。

猜你喜欢
  • 欧阳修《再至汝阴三绝》原文、注释和鉴赏

    欧阳修《再至汝阴三绝》 黄粟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注释】 (1)这是作者于神宗即位,熙宁元年(1068)四月重返汝阴时写下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之一,欧阳修

  • 国学名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出处和解释

    【名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语出宋代梅尧臣《陶者》诗。陶者陶制屋瓦,用尽了自己门前的全部积土,可自己的房顶上还片瓦不挂;双手不沾泥的人,却住在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着的高楼大厦

  • 关于喜迎十八古诗词(喜迎十八大诗歌)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喜迎十八古诗词,内容包括喜迎十八大诗歌,关于喜迎十八大的诗歌,红领巾歌颂党喜迎十八大诗词。91年的风风雨雨,91载的艰辛跋涉,我们伟大的党有太多太多唱不完的赞歌。翻开厚重的历史篇章,血泪与痛苦,曲折与喜悦,兴奋与自豪。终于,飘

  • 《招隐士》情诗三百首赏析

    招隐士 作者: 高安文君 【本书体例】

  • 千家诗七绝《杨万里·伤春》诗词赏析

    诗题一作《晓登万花川谷看海棠》,原诗二首,此为第二首。前两句写今春赏春乐事落空,后两句进一步发出感慨,说年年如此,抒发因病不能赏春的失意,虽然通篇议论而读来不觉枯燥。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岐王的宅邸平常见过很多次,我几度闻到崔九的香炉前。江南的景色十分美丽,特别是在落花的时节,这时候又遇到了君王。上一句是描写岐王宅邸的寻常景致,下一句是说明君王出现的时机恰好在落花的季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自然景色和君王的向往和欣喜之情。

  •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阅读答案

    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以辞别儿子出使辽国的情景为题材,表达了父子情深的主题。诗中描绘了辽国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悲伤和希望。这首诗以深情的笔墨勾勒出父爱与别离的内心痛苦,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不舍。

  • 国学名句“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出处和解释

    【名句】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家境贫寒、地位低贱也很快乐;贪得无厌的人就是物用满足、地位高贵也不免忧愁。意谓知足常乐。

  •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赏析》

    上阙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

  • “狗百岁”的意思,出处,故事

    在苏北许多地方,成年人听到小孩子打喷嚏,总要说一声“狗百岁”。百岁: 是祈愿安康长寿的意思。这一习俗要从给孩子取贱名说起。 从前老百姓没有文化,认为贫穷是命里注定,灾难是天神的惩罚。“人穷最怕病来磨”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