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唐诗大全 > 杜甫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全诗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全诗赏析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作品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徐竹心)
-----------------------
  鹤从旧次,编在上元二年成都诗内。江淮、吴会,皆称江东。

  兵戈不见老莱衣①,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②。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③。此别应须各努力④,故乡犹恐未同归⑤。

  (此送别韩君而作也。上四,江东省觐,有丧乱之感。下四,蜀江送别,有故乡之思。【张綖注】韩盖公同乡人,必其父母避乱江东而往省之,玩次联及结可见。乱后不能养亲。则万事之失所可知矣。骨肉飘零,彼此同憾,正叹兵戈之害,黄牛白马,山峡所经,兼写冬日之景。各努力,谓俱访天伦。未同归,谓犹阻兵革。朱瀚曰:滩声、树影二句,在韩是一片归思,在杜是一片离情。气韵淋漓,满纸狱湿。杜臆:故乡,指洛阳。)。

  ①蔡琰胡茄:“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列女传:老莱子老奉二亲,行年七十,身着五色斑斓之衣,作婴儿戏于亲侧,欲亲之喜。②束哲补亡诗:“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注:“庭闱,亲之所居。”③水经:江水又东径黄牛山。注: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行者谣曰:“朝发黄牛,墓宿黄牛。”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一统志:黄牛山,在夷陵州西九十里。白马,在崇庆州东北十里。朱云:唐蜀州,今为崇庆州,他注引九域志江陵白马洲者,非,薛道衡诗:“征途非白马,水势类黄牛。”亦以白马、黄牛作对。王勃诗:“堰绝滩声隐,峰交树影深。”亦连用作对。梁元帝诗:“滩声下溅石。”陈后主诗:“树影带江沉。”④魏文帝乐府:“男女居世,各当努力。”⑤苏武诗:“游子恋故乡。”谢榛曰:凡七言八句,起承转合,具有四声,歌则扬之抑之,靡不尽其妙。如此诗首联,以平声扬之也。次联,以上声抑之也。三联,以去声扬之也。四联以入声抑之也。平仄以成句,抑扬以合调,扬多抑少财调匀,抑多扬少则调促。
-----------仇兆鳌 杜诗详注-----------
猜你喜欢
  • 左思《蜀都赋(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左思:蜀都赋(节选) 左思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

  • 陈著《水龙吟牡丹有感》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水龙吟牡丹有感》咏牡丹诗鉴赏 陈著好

  • “伊尹耕莘(伊尹扶汤)”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伊尹耕莘(伊尹扶汤)》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三《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

  • 寓言“匠石运斤”注释、翻译和解说

    郢 ① 人垩 ② 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 ③ 斫 ④ 之。匠石运斤成风,听 ⑤ 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 臣之质 ⑥

  • 白居易《曲江忆李十一》全诗赏析

    李君殁后共谁游?柳岸荷亭两度秋。独绕曲江行一匝,依前还立水边愁。

  • 苏轼《贫家净扫地》全诗鉴赏

    贫家净扫地,贫女好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叩门有嘉客,一饭相邀留。舂炊勿草草,此客未易媮。慎勿用劳薪,感我如薰莸。德人抱衡石,铢黍安可瘦。

  •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作者简介 刘索拉,女,原籍陕西省志丹县,1955年5月生于北京。正规教育只到小学四年级,然后遇到“文化大革命”,家庭受冲击,她也失学无业。此后十年间生活在闲散与不安定中。1977年底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

  • 千家诗《刘禹锡·望洞庭》题解与鉴赏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1],潭面无风镜未磨[2]。 遥望洞庭山水翠[3],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解] 洞庭,湖名,在今湖

  • 苏轼《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全诗鉴赏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 崔颢《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全诗赏析

    君家定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希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相关栏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
  • 杜甫
  • 白居易
  • 王维
  • 王昌龄
  • 柳宗元
  • 韩愈
  • 陈子昂
  • 高适
  • 李商隐
  • 岑参
  • 王之涣
  • 杜牧
  • 韦应物
  • 李贺
  • 张若虚
  • 孟浩然
  • 刘禹锡
  • 张九龄
  • 崔颢
  • 王勃
  • 骆宾王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