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去秋行》全诗赏析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作品赏析
【鹤注】当是宝应元年作,与上首宜合看。去秋涪江木落时①,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遂州城中汉节在②,遂州城外巴人稀。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③。
(去秋行,为战士丧败而作也。来自涪水,故白骨无归。没于遂州,故冤魂夜哭。)
①元和郡县志:涪江水西自郪县界流入,在射洪县东一百步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按:涪江,在今重庆府合州。②鲍钦止曰:段子璋反,遂州刺史嗣虢王巨修属郡礼出迎之,被杀。故曰“遂州城中汉节在”,盖伤之也。唐书:遂州遂宁郡,属剑南东道所领。按:遂州,今为遂宁县,属潼川州。潼川,即唐之东川也。汉节,暗用苏武节。③汉高帝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鹤龄曰:段子璋以上元二年四月反,五月伏诛。而此诗云“去秋涪江木落时”,则非子璋反时事。鲍注既未可据,黄鹤以前诗为马将军会讨子璋而死,其说亦岂足深信耶。次公谓其事在广德元年之秋,亦无所证明。大抵杜诗无考者,皆当阙疑,不必强为之说。
今按:唐史出于传闻,未可尽信。杜诗出于目击,不必致疑。史谓子璋平于五月,而诗云:“去秋涪江木落时。”盖至秋末而寇始削平也。且子璋反东川,陷遂州,地与诗合。其时月不符者,必属史传之误。此时舍子璋之外,别无叛东川者,黄鲍二注,恐未可尽非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玉笋纤纤揭绣帘,一心偷看绿萝尖。使君三尺球头帽,须信从来只有檐。 作品赏析【原题】:张无尽过黄州,徐君猷为守,有四侍人,姓为孙、姜、阎、齐,适张夫人携其一往婿家,既暮复还,乃阎姬也,最为徐所宠,因书绝
-
古文·题海天落照图后 王世贞海天落照图,相传
-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③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 【注释】 ①鉴
-
命之不易,无遏 ① 尔躬 ② 。宣昭 ③ 义问 ④ ,有 ⑤ 虞 ⑥ 殷自天 ⑦ 。上天之载 ⑧ ,无声无臭 ⑨ 。仪刑 ⑩ 文王,万邦作孚 B11 。(《诗经·文王》) 注释 ①遏:停止。②尔躬:自
-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
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
-
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王孙宴其下,隔水疑神仙。宿露发清香,初阳动暄妍。妖姬满髻插,酒客折枝传。同此赏芳月,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翻译】蜀山碧绿蜀水清,朝朝暮暮撩动着君王的感情。 【赏析】蜀地青山碧水绵延不断,跟唐 玄宗日夜思念杨贵妃的感情一样。以景喻情
-
秦风秦风 秦,古秦国原在犬戎(今陕西兴平东南)。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