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韦应物《送终》全诗翻译赏析
韦应物
奄忽逾时节,
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
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
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
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
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
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
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
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
封树已荒凉。
独留不得还,
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
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
岁月始难忘!
韦应物诗鉴赏
大历十三年(778)冬,韦应物的结发妻郑氏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写了多首悼亡诗以示悲悼,此为其中一首。
这首送终诗,是抒写送葬的场面和诗人惨痛的心境的。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是质朴地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出发,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诗人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诗人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从此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诗人最后说:
葬事虽然办得十分草率匆忙,但这个日子我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却真挚哀婉,凄恻动人。在艺术上,送终诗最感人之处在于叙事时笔端充满感情,“淋漓倾注,宛转侧折”,分不出究竟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情与事已经浑然一体,水乳难分。而叙事时又十分简净,抓住典型细节决不作琐细的现象罗列,这样写,既避免了繁冗拖沓,又不至于空泛粗疏。读了“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这几句诗,一群孩子牵住一位凄凄惶惶的父亲悲啼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顿洒同情之泪。
此外,这首诗由于能“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诗中写到“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这种生死阻隔的感情时,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又进一步写了两句心理活动: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跟妻子的遗体诀别,多延长一刻都是好的;可是转念一想,暂时的延长又有什么用呢?妻子的遗体最终还是要埋葬在山冈上的啊!这一“旁写曲诉”,使诗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它将诗人表面旷达、实质极其哀痛留恋的心情表现得深细婉曲。
-
【4660】心在路上(李维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2 7万字,2011年9月第1版,25元)△3部分:①文学作品;②言论随笔;③理论文章。〇质朴纯真
-
古文·项脊轩志 归有光项脊轩(1),旧南阁子也
-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执版迎官长,趋尘拜下风。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
明·李时珍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
-
梁 ① 北有黎丘 ② 部,有奇鬼焉,喜傚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傚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 “吾为汝父也, 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
-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李乐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
-
【名句】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 语出唐代李咸用《赠来鹏》诗。既然是如同和氏璧一样的稀世珍宝,终究会有善于识辨美玉的人将它发现。比喻只要有真才实学,终究会被“伯乐”发现和举荐。
-
别卢秦卿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作者简介】 司空曙(约720~790年),唐代诗人,字文初,广平
-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原文】 譬如有蛇,尾与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1]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