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词翻译赏析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词作鉴赏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 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 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 “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 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 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 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 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 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
《墨翟则崇尚节俭。》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飘飖经远道,客思满穷秋。浩荡对长涟,君行殊未休。崎岖山海侧,想像无前俦。何意照乘珠,忽然欲暗投。东路方箫条,楚歌复悲愁。暮帆使人感,去鸟兼离忧。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余亦从此辞,异乡难久留。赠言岂终
-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简析】 陆游酷爱梅花,因
-
【4298】从政底线(苏玉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7 8万字,2019年5月第1版,48元)给领导干部划出的16条从政底线:[1]不能乱评乱议、口无遮
-
师也者,教之以孝,以事其亲,忠以事君。|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师也者,教之以孝,以事其亲,忠以事君。》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屈原《离骚(片断二)》 跪敷衽以陈辞兮 1 ,耿吾既得此中正 2 。 驷玉虬以乘鹥兮 3 ,溘埃风余上征 4 。 朝发轫于苍梧兮 5 , 夕余至乎悬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 6 , 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
-
无尘从不扫,有鸟莫令弹。若要添风月,应除数百竿。
-
送崔融杜审言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杜审言,本卷《和晋
-
陆孟丘杨久作尘,同时存者更谁人。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