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送崔融》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杜审言,本卷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已介绍。据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二十一记载,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嗲副之,以备契丹”。崔融当于此时随武三思东征契丹。
崔融(653—706),新唐书·崔融传称其“擢八科高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选侍读典东朝章疏。武后幸嵩高,见融铭启母碣,叹美之。及已封,即命铭朝觐碑。授著作佐郎,迁右史,进凤阁舍人。……膳部员外郎杜审言为融所奖引,为服缌麻”。可见当时崔融正当红,杜审言与他的关系很密切。
前四句实写送别出征盛况。首联叙事,起句写君王即将派遣大将远征。武后万岁通天元年秋,朝廷派梁王武三思东征契丹,次句写崔融作为节度使幕府执掌书记,随军出征。
颔联写宴别。三句写壮行宴会之盛大,“祖帐”,为饯别临时搭建的帐篷。“祖”,汉书·疏广传师古注:“祖者,送行之祭,因飨饮也。昔黄帝之子垒祖好远游而死于道,故后人以为行神也。”“河阙”即伊阙,在今河南洛阳西南,因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夹伊水而峙如阙门,故称伊阙。四句写军威之雄壮。“军麾”指战旗。“洛城”,即洛阳城。可见该壮行宴会是在东都洛阳举行的。
后四句虚写出征后的情景。颈联想象边塞的景况,五句写清晨旌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朔”,北方。“朔气”,寒气,北风。下句写夜晚胡笳在边塞吹奏着悲凉的音调。虽为想象之词,但是其景如在眼前,其声如在耳畔。
尾联预祝旗开得盛,马到成功。七句写顿时觉得战争平息。“坐”,顿。“烟尘”比喻战争。“扫”,扫荡,有平定的意思。末句写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平定叛乱。典出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辛毗对曹操说:“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北平”,秦置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玉田。西汉设北平县,治所在今河北满城北。晋设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遵化西。“古北平”,泛指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叛乱所波及之地区。
此类诗具有古代文人交往相互应酬的性质,通常都会夸大其词,尽说一些好听的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事实上官兵在讨伐契丹叛乱时,吃了不少败仗,战争持续了一年多,直到万岁通天二年(697)七月,因契丹叛军内部闹矛盾,才取得了平叛的胜利。所以我们在读此类诗时切不可当真。不过它对我们了解古代应酬诗的写作情况,颇有认识价值。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
-
《牡丹·木兰花慢清明后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
一、穷时 宋·魏泰《东轩笔录》:“公与刘某同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4块,早暮取2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3年。”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勤奋读书。每天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了,分
-
谢傅秋凉阅管弦,徒教贱子侍华筵。溪头正雨归不得,辜负南窗一觉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麦田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麦子”的诗句,形容麦田美景的诗词,有没有关于秋天麦田的诗句。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 《观刈麦》2、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汉无名氏 《古歌》3、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范成大
-
中国古代的战国中期曾经出现一场关于人性问题的大论争。这场被后世称为“人性善恶之辩”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汉代还不断有人持其中一说而发表一通见解。
-
语录: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
韩退之李元宾墓铭 李观,字元宾,其先陇西人也。始来自江之东,年二十四举进士,三年
-
如果把大观园比作一个学校——姑且叫做大观园重点中学吧,那么,林黛玉就是后转来的新生。别看这里是重点中学,林同学转来之后,立刻就以优
-
《石竹花》咏石竹花 石竹,石竹科多年生草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