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宋词精选 > 苏轼

《西江月》苏轼词翻译赏析: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22-07-28 阅读:0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猜你喜欢
  • 学鸿古诗词(带有鸿的励志诗句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鸿古诗词,内容包括带有鸿的励志诗句,带有“鸿”的励志诗句,和鸿有关的诗句。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翻译: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2.燕雀戏藩柴,安

  • (唐)杜甫《登高》注释|鉴赏 - 小学生古诗词鉴赏

    《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中描绘了登高时的美景。本文通过对《登高》的注释和鉴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登高》描述的是作者登山的经历。诗中用到了插句的手法,将诗句进行点缀,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描写山中的景色,杜甫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同时,他也以目之所及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时局的忧虑。 诗中的“中天白日白云秋”以及“雨雪乘风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冷峻、幽静的感觉。而“万峰极自高,千岭尽是峦”展示了作者登高时的豪情壮志。 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

  • 国学名句“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出处和解释

    【名句】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语出《吕氏春秋·用众》。任何东西本来无不有其长处,也无不有其短处,人也是这样。说明人无完人,和万物一样,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

  • 《建中上元以雨雪败悬灯以国忧罢行乐仆又以老赏析》

    【原题】:建中上元以雨雪败悬灯以国忧罢行乐仆又以老病连日在告辱师与成君见示佳章聊作一首

  • 名画《枯木竹石图》赏析

    枯木竹石图 元·吴镇作 绢本水墨 纵五三厘米 横六九.八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在中国绘画史上,疏林窠石画派起源于北宋的李成,他所作的寒林图引起了苏轼摹习的兴趣,而苏轼向文同学画墨竹法,两者相参,遂有其笔

  • 王维的诗《送别》翻译赏析: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送别》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1、饮君酒:劝君喝酒。2、何所之:去哪里。3、归卧:隐居。4、南

  •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冯至

    修道院楼上的窗子总是关闭着。但是有一天例外,其中的一只窗子开了。窗内现出一个少女。 巴黎在那时就是世界的名城:学术的讲演,市场的争逐,政治的会议……从早到晚,没有停息。这个少女在窗边,只是微笑着,宁静

  • 白居易《题庐山山下汤泉》全诗赏析

    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功。骊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甃中。

  • 宋词典故“三径”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三径 【出典】 东汉·赵岐《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二人不知何许人,皆治车为业,时人谓之‘二仲。’”(据清·张澍辑本)晋·陶潜《陶渊明集

  • 《老子·五十五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 ① ,猛兽不据 ② ,攫鸟不搏 ③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④ ,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 ⑤ ,和之至也 ⑥ 。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相关栏目: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
  • 辛弃疾
  • 柳永
  • 欧阳修
  • 晏殊
  • 李清照
  • 范仲淹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