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古诗词 > 宋词精选 > 辛弃疾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全诗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22-07-28 阅读:0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1]英雄泪!


作品赏析

【注释】:

注一:音吻(wen3),擦拭的意思。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三十岁于建康任通判之时。词中舒发了他抗金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怀。同时,作者表示,既不作只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作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作如刘备那样的英雄。其词纵横豪迈,为辛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 ”,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 ”,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 ),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 ,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 ,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 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 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记载 ,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 ,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见三国志·陈登传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 ,“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 ,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 ,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 ,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 ,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猜你喜欢
  • 韩愈《入关咏马》全诗赏析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出处】唐王维《汉江临眺》。 【翻译】 诗人泛舟江上,极目远眺,只见茫茫古 楚之地与浩瀚的三湘相接,汹涌的汉江入荆江又与长江九渠相汇。两句 诗,形肖语工,勾勒出了汉江

  •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置身于庐山,也许,许多人都会有移步换景的感觉,但由此而悟出哲理并用明白的诗句一语道出的,却只有苏轼的这首七绝

  • 忍学《失之忍第六十四》译文与赏析

    失之忍第六十四失之忍第六十四 自古达人,何心得失。子文三已,下惠三黜,二子泰然,曾无愠色。 银杯羽化,米斛雀耗,二子淡然,付之

  • 古代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释与译文

    【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与译文]在秋日晴空中,一只白鹤冲开云层,凌空直上,引发我的诗情也飞上了蔚蓝的天空。诗情,指写诗的情怀。诗人一反旧时文人“悲秋”常态,通过描写振翅高举的白鹤

  • 白居易《寓意诗五首》全诗赏析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疾风吹猛焰,从根烧到枝。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地虽生尔

  • 苏轼《书柳子厚牛赋后①》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岭外俗皆恬杀牛 ② ,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 ③ ,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倚以死者无数。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 ④ 。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

  • 谷建芬古诗词歌曲谱子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谷建芬古诗词歌曲谱子,内容包括谷建芬古诗词20首的内容,曲谱,谷建芬古诗词20首的内容,曲谱,谷建芬作曲的《古诗词歌曲20首新学堂歌》。.春晓 [唐]孟浩然 2.明日歌 [清]钱鹤滩 3.相思 [唐]王维 4.咏鹅 [唐]骆宾王 5.一字诗 [清]陈沆 6.清明 [唐]杜

  • 戡乱总动员令颁布

    1947年6月,国民党政府发动的全国内战已经打了一年。其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日趋恶化。军事上,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鲁的重点进攻均遭挫败。虽然攻占了一些城镇和交通线,但兵力损失达112万人,总兵力由

  • 《杨慎引俗谚释密云不雨》原文与鉴赏

    作者: 郭蕴斌 【本书体例】

相关栏目: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
  • 辛弃疾
  • 柳永
  • 欧阳修
  • 晏殊
  • 李清照
  • 范仲淹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