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闲》原文|翻译|赏析
明·冯梦龙2
有贵人游僧舍,酒酣,诵唐人诗云3:“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4。”僧闻而笑之。贵人问僧何笑。僧曰:“尊官得半日闲,老僧却忙了三日。”
1本文是古今谭概中的一则。2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辑有话本集“三言”,并有笔记古今谭概等。3唐人:指唐代诗人李涉。4“因过”二句出自题鹤林寺僧舍。
【析点 】 倘若说,这位“贵人”“游僧舍”、饮酒、诵诗是悠闲、风雅之举,那么,他“酒酣”之后漫诵李涉的诗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其自得、自满的心态已活灵活现。“僧闻而笑之”,僧是怎样一种笑容? “贵人”的醉眼似难以辨识。他或许希望僧人为他凑趣、助兴,赞许他的潇洒、超脱。却不料诚朴的老僧道出笑的天机,原来“贵人”的“半日闲”实来自“老僧”的“三日忙”。想来,“老僧”之“笑”定是一种苦笑,一种嘲笑。“贵人”不懂僧人的“笑”,并非醉眼而然,而是社会阶层之等级相殊造成的隔膜罢了。作者的笔墨不仅形象、简洁,同时,笔锋之锐,可谓入木三分。他以智慧与胆识熔铸了小品的幽默,在博得读者一笑之后令读者惊醒。而这惊醒,正缘于作者对封建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小品中社会现象的真实,构成了幽默的生命力。
-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诗中的崔中丞,即崔瓘。崔瓘于大历四年 (769)七月至大历五年四
-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题一作阙题。诗中描写初冬时的山中景色。前二句是特写镜头,溪水浅而白石出,天气寒而红叶少;后二句则是全景,山中一路都是浓密的青松翠柏,人行空明的翠色中,似乎有细雨湿衣之感。以幻觉
-
【注释】:史达祖曾为韩侂胄幕僚。侂胄当政时,起草文字的差使,大多由他来完成,得到重用。宁宗嘉泰四年(1204 ),韩侂胄欲谋伐金,先遣张嗣古为贺金主生辰正使,入金观察虚实,返报不得要领,次年(开禧元年,1205)再遣李壁(见叶绍翁《四朝闻见
-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
-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注释】 选自宋·苏轼《前赤壁赋》。 一瞬:一眨眼的时间。 物与我:指万物与人类。 【赏析】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月夜泛舟的精心描写,表达了苏轼虽遭贬谪,身处逆境,寂寞孤独,但仍然超逸旷达的复杂心
-
回家去 一个人一辈子会有好几个家,尤其是一些经历坎坷的人,人生几十年,待过的地方竟有七八个,甚至更多。常常在一个地方呆了一阵子,
-
古文观止·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
-
玉肌琼艳新妆饰。好壮观歌席。潘妃宝钏,阿娇金屋,应也消得。属和新词多俊格。敢共我[京力]敌。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与伊相识。
-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1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2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 1.去郭:谓离开城郭很远。轩楹:廓柱,这里泛指轩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