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有感一章》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本诗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上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对此,谭嗣同刺激很大,感触甚多。他在兴算学议·上欧阳鹄书中说:“然事已糜烂至此,岂补苴所能了。”“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累兴,绕屋徬徨,未知所出。”真是废寝忘食,坐立不安。他认为祖国处于四邻瓜分之中,诗中所“感”的,正是面对祖国危亡时一个爱国者所抒发的忧虑和悲愤。
首句指出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销“春愁”。这“春愁”是上年春天签订马关条约带来的“愁”,是指对国事的无限忧虑。二句的“合”是“应”,“苍冥”即“苍天”。承接首句,既然世上无物可抵愁,只应向着苍天恸哭一场才能罢休了。三句是说对割地赔款,全国民众都痛哭。当时全国人口是四万万,以此喻全国民众。“天涯”,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神州”,即中国。末句是说:天涯海角哪里是中国呢!隐含祖国领土被瓜分、亡国灭种的意思。全诗抒发了诗人在祖国危难之际的忧虑和对清王朝卖国投降的愤慨,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
桂阳秋水长沙县,楚竹离声为君变。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
-
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勅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
-
绿衣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
白居易《琴》 置琴曲机上,慵坐但含情。 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 【赏析心得】 将琴置于机架上,静静地坐在它面前,只要你思潮澎湃、饱含情感,心底自然会弹起悦耳迷人的曲调。如果你情绪不稳,强打精神,心烦
-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
-
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
-
清·孙宝瑄 2 二则 ·之一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昨夜枕上闻雨声淅沥,醒已晏 3 ,窗不见日。起,盥漱毕 4 ,俄趋署 5 。江南大捕革命党,缇骑四出 6 ,往往希图厚赏,并无辜者罗织之 7
-
陈子昂诗《感遇(其一)》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红梅阁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