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又咏》全诗原文鉴赏
张立
去年今日到成都,城上芙蓉锦绣舒。
今日重来旧游处,此花憔悴不如初。
这首诗是张立咏蜀都城上芙蓉花的再咏,均系有感而发,同为托物讽谕诗作。
前两句言诗人去年秋季游成都,一睹芙蓉花遍开城头之盛美,花团锦簇。锦绣,指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比喻芙蓉花艳丽的色采光泽。舒,是伸展、宽解,写芙蓉花竞相绽蕾开放的美态。
三、四句,谓芙蓉花盛景不长,诗人于今岁同样的时日重游旧处,已见其憔悴不堪,远不如初。憔悴,原形容人的瘦弱,面色难看。屈原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也泛指折磨困苦。这里用来比拟芙蓉花的萎弱颓靡貌。
全诗写景和抒情相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巧妙寓于对芙蓉花随年代而荣、枯发生变化的形象描写中。绘写去岁后蜀都城芙蓉花开之美盛,象征一种被粉饰了的繁华盛世;描叙今日此花的憔悴,又形象暗示了朝政的迅速衰微,以至沦亡。清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后蜀主孟昶“中岁……以侈靡为乐”,“每腊日,内官各献罗体圈金花树,所费不赀”;“常命一梭织成锦被,凡三幅帛,上镂二穴,名曰鸳衾。又以芙蓉花遍染缯为帐幔,名曰芙蓉帐。至溺器皆以七宝装之。”后蜀亡后,“宋太祖见宝装溺器,撞碎之,曰:‘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 所为如此,不亡何待!’”诗人辄有感于后蜀主“常于罗城上遍植芙蓉”,曾作上首诗,“以豳风·七月为刺”,“及广政末,朝政已乱,立又作诗规讽,国人称为‘诗谏’”。因此这首又咏同上首,在写意和内容上一致,是上首的承接和递进。在使用对比手法上,也是同中有异。上首后两句,是直接抒发议论,以蜀都芙蓉花的盛开及其描写,同豳风 ·七月中描述的内容进行鲜明对照,较为明显表现了讽谏后蜀君主,讥刺时政的写作意图。这首小诗,则通过年代的瞬间更替,后蜀都城上的芙蓉花的兴盛、衰弱,更多于景物变化的绘写中,较含蓄、形象地表现了世道的沦桑变故,及作者对后蜀主奢靡极欲,国政寝废衰败的感慨、忧伤。
-
权门阴进夺移才,驿骑如星堕峡来。晁氏有恩忠作祸,贾生无罪直为灾。贞魂误向崇山没,冤气疑从湘水回。毕竟成功何处是?五湖云月一帆开。月落清湘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蘋蘩。谁令力制乘轩鹤,自取机沉在槛猿。位极乾坤
-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解释】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
-
采葛妇歌 作者: 党天正 【本书体例】
-
《蜀相》 年代:唐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言: 毋剿说,毋雷同。 注释: 剿(chao): 通“钞”、“抄”。剿说: 窃取别人的言论为己说。 句意: 不要抄袭别人的言论当作自己的言论, 也不要和别人雷同。 出处: 《礼记· 曲礼上》
-
【题解】 轻财好施、见义勇为的古代豪侠,是深受人民称颂的正义形象。司马迁的《史记》立有《游侠列传》,歌颂游侠事迹。李白好剑任侠,倾慕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游侠精神。诗中着意刻画了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
【注释】 选自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性灵:即性情,指诗人的性格特点。 独抒性灵:指诗歌作品应以抒发诗人性情为主,使作品富于个性,呈现本色。不拘格套:指不拘泥于前人形成的格调、法式,有自己的独创和见
-
晁补之《鱼沟怀家》宋山水诗鉴赏 晁补之 生涯身事任东西,药笥书囊偶自赍。 柳嫩桑柔鸦欲乳,雪消冰动麦初齐。 沙头晚日樯竿直,淮上春风雁鹜低。 归去未应芳物老,桃花如锦遍松溪。 这是一首因春意萌动而引起
-
袁素文我有秦宫镜,清光欲上天。近看花独立,远望月孤悬。菱角何时铸,盘龙不记年。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