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典故“沧浪”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沧浪
【出典】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楚辞战国楚·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释义】 沧浪,一说即汉水。古代荆楚地域流传有沧浪歌,表达因时而易、随遇而安的主题。楚辞渔父中的隐士渔父曾歌此述志,劝屈原避世隐身以远祸自全。后常用此典表示隐逸江湖。
【例句】 ①无限沧浪好景,蓑笠下、且遣余生。(晁端礼满庭芳[天与疏慵]420)这里用“沧浪”自写晚年隐逸江湖的生活情趣。②霜鳞入脍炊香糯,歌罢沧浪谁与和。(秦观渔家傲[门外平湖新雨过]478)这里借沧浪歌表现隐逸情怀。③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辛弃疾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1876)这里化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语意,切合咏泉,自叙虽曾入仕,终保高节。④手把渔竿未稳,长向沧浪学。(辛弃疾六么令·再用前韵1878)这里用本典自叙退居生涯。⑤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1913)这里用本典表示愿永保高洁情操而不受俗尘污染。⑥莫问星星鬓染霜,一杯同看月昏黄,放歌渔父濯沧浪。(韩淲浣溪沙·次韵昌甫2245)这里以濯于沧浪之水的渔父自况。⑦多雅尚,少时情,沧浪渔父缨。(韩淲醉桃源·和昌甫2255)这里用以称美友人的濯缨曲。⑧待唤起、沧浪渔父,隔江吹笛。(刘克庄满江红[落日登楼]2613)这里用来抒写江海宦游之际的退隐思绪。
-
宋词典故·三宿桑下 【出典】 《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襄楷上书:“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
【原题】:使君黄秘书上印有期闻严召已得好语赋诏律送之
-
刘墉 苏黄佳气本天真, 姑射丰姿不染尘。 笔软墨丰皆入妙, 无穷机轴出清新。 刘墉 (1719—1804) , 清书法家。 字崇如, 号石庵, 山东诸城人。 官至东阁大学士。 工书, 尤长小楷, 得力
-
宦海中的沉浮,恰如海的潮涨潮落,永无停息。尤其是在调迁频繁却无法担当大任、壮志难酬时,其落寞的心情更为沉重。此词抒写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 起笔三句叙事。词人说:扁舟昨天刚停泊,今天就来到高亭上,极目远望千里闲云。“闲云”也显出
-
【注释】:南宋词人曹冠写了一卷《燕喜词》,有六十多首。可是,历来的词论家却很少谈及它,各种选本也很少采录他的词作。直到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中才有这么一段评述 :“宋曹冠《 燕喜词 》《凤栖梧》云:‘飞絮撩人花照眼 。天阔同风微,燕外晴丝卷
-
此阁宜登临,上有松风吟。非弦亦非匏,自起箫韶音。明月万里时,何必开绿琴。凤皇下云霓,锵锵鸣中林。淳如葛天歌,太古传于今。洁如庖义易,洗入平生心。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
(皋陶谟) 上天的视听,是依从人民的视听。上天扬善惩恶,也是根据人民的意向而决定。国君理政也要尊循民意。 皋陶认为是非善恶,天民相同。人民的耳目就是上天的耳目。“聪明”指视听,即所谓耳聪目明。
-
蒹葭 作者: 董笔正 【本书体例】
-
毛泽东诗词《虞美人 ① ·枕上》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②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③ 。晓来百念都灰尽 ④ ,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 ⑤ ,
-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