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菊花》原文、注释和鉴赏
黄巢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黄巢菊花诗虽然也是写菊花,但含意与格调与传统咏唱“菊花”诗大不相同,是完全带有颠覆性的,寄托了自己改天换日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这首诗收在全唐诗,题作不第后赋菊,可能是根据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而来。但查清暇录,仅说是黄巢落第后所作,并未指出具体时间,故后人多不认从。根据史实及黄巢个人情况,应该是黄巢参加起义,王仙芝阵亡至攻进长安这段时间写的可能性比较大。干符五年(878)起义首领王仙芝被杀,义军拥立黄巢为王,两年后,黄巢打进长安。四年之后,他兵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故菊花诗认作其夕阳之作,当问题不大。
(2)九月八:农历九月八日,即重阳节的前一日。我国古代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此处用“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3)我花:表示对菊花的亲昵喜爱。我花开:指菊花开放。百花杀:指百花枯萎、凋谢。
(4)香阵:持续不断、经久不衰的香气。冲天香阵:显示香阵的浓烈、香力的强大,不可战胜。透:香气渗透、充满,无处不在,无可抗拒。
(5)黄金甲:多重语意。一是形容菊花的金黄秀色,二是暗喻起义军的军服颜色,三是谓必将攻下唐王朝京都长安。
【赏析心得】
这是作者以菊喻志的一首绝句。乾符元年(874),十二岁的李儇登位,是为僖宗。他登上的是个纸糊的金銮殿,王朝大厦充满隐患,根基动摇,大唐帝国状况已日暮西山。君王与朝臣、宦官与朝臣、朝廷与藩镇、官员与百姓,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百出,愈演愈烈。尤其是官吏富豪与农民的矛盾,在天灾的助推下,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关东连年水旱,百姓流亡失所,而小孩皇帝又不务政事,专恋游戏。朝中宦官田令孜擅权弄势,地方州县官府督赋更急,据史载,农民即便“拆屋伐木,雇妻鬻子”,也只够豪吏的“酒食之费”。在广大百姓无法生存的状况下,天下就像一堆干柴,一点就燃,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在乾符二年(875)全面爆发。乾符元年冬,王仙芝首先起义,次年,黄巢聚众数千回应。数月之间,义军发展到几万人,“攻剽州县,横行山东”,声势浩大,天下震惊。乾符三年(876),仙芝七次列款请降,愿受朝廷招安,黄巢反对,两人意见不合,从此分兵而战。两年后,仙芝阵亡,黄巢被推为义军首领。此时,黄巢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斗争目标,夺取长安,推翻唐朝,取而代之,封号称帝。这首诗,可能就写于他转战南北、回师北伐、东渡长江、准河之后,即将攻克东都洛阳、夺取京都长安的前夕。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作者从小就亲近喜爱菊花,如今,他将菊花赋于更大意义,比喻如火如荼的起义斗争。他的目标坚定明确,待到秋天重阳节的前夕,起义一定会成功,那时代表义军的“我花”(菊花)一定会灿烂怒放,代表唐王朝腐朽势力,骑在百姓头上盘剥压榨的官吏、贵族、富豪的百花将一一被摧“杀”,枯萎而凋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起义军领袖黄巢设想,攻破长安,指日可待。待到那时,要让菊花的香味弥漫长安,直冲云天,持续而浓烈。作者设想奇特,他将义军战士身上的盔甲想象成菊花的片片金黄花瓣。待到占领唐朝京都那一天,昔日泥腿子怀着胜利的喜悦,豪迈地走在长安大道上,“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是多么雄伟而奇特的风景啊!
过了九九重阳节,在广明元年(880)年底,黄巢克洛阳、破潼关,赶走了唐帝,进入了长安,终于实现了菊花诗设定的目标。据通鉴记载:“晡时。黄巢前锋将柴存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帅文武数千人迎巢于霸上。巢乘金装肩舆其徒皆披发。约以红缯。衣锦绣执兵以从。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民夹道聚观。”通鉴记事本末翻译白话文为,黄昏时分,黄巢前锋将领柴存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张直方率领文武几十人在霸上迎接黄巢。黄巢乘坐金装轿子,其下属都披着长发,用红缯扎束,身穿锦绣衣裳,手持兵刃侍从。着甲的骑兵如同流水,辎重车辆塞满了道路,千里之内,络绎不绝,老百姓夹道聚集观看。
当然,受历史的局限,黄巢起义归于失败,但他写的菊花诗却从此留传后世。以菊花歌咏农民起义军的战斗风貌、傲霜品格和敢于胜利的无畏精神,前无古人,令人叹服,是一般封建文人无法比拟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一古诗词鉴赏题目,内容包括初一语文几道古诗鉴赏题,初一语文几道古诗鉴赏题,初一古诗鉴赏题。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月 霜
-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②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黄庭坚《牧童诗》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题临安
-
非老亦非少,年过三纪余。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才小分易足,心宽体长舒。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况此松斋下,一琴数帙书。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夜直入君门,晚归卧吾庐。形骸委顺动,方寸付空虚。持此将过
-
首联“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交代行踪,说自己并不是今朝不得归家,而是久在异地,漂泊至今。“山川”、“雨雪”暗示在外的艰辛,今年的情形尤其令人伤悲,雪花纷至,山中寒气逼人。“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直抒胸臆,可叹游子在
-
原意是徐娘虽已四十多岁了,风韵姿色仍然存在。典出唐·李延寿《南史·徐妃传》:“帝左右暨(jì)季江有姿容,(徐娘)又与淫通。季江每叹曰:‘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 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 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卢藏用在 《陈氏别传》中说,陈子昂为人慷慨豪侠,“尤重交友之分,意气一合,虽白刃不可夺也”。他的
-
从明后以嬉游兮 ① ,登层台以娱情 ② 。 见太府之广开兮 ③ ,观圣德之所营 ④ 。 建高门之嵯峨兮 ⑤ ,浮双阙乎太清 ⑥ 。 立中天之华观兮 ⑦ ,连飞阁乎西城 ⑧ 。 临漳水之长流兮 ⑨ ,望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
-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
-
古文观止·隋唐五代文·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