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筼筜谷》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中的第二十四首。筼筜,是一种高大的竹子。据异物志:“筼筜生水边,长数丈,围尺五、六寸,一节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土人绩以为布。”又名胜志载,“筼筜谷,在洋县城西北五里。”文与可官洋州时,曾于谷中筑披云亭,经常游赏其中。苏 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余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文与可的筼筜谷诗的原文是:“千舆翠羽盖,万锜绿沈枪。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大意是说,谷中竹林繁茂,俯瞰,犹如千万顶碧翠的车盖;平视,宛似武库架上矗立的万杆长枪。其中定有葛陂湖中化龙的神竹,只是难以找到它藏身之所。葛陂湖,在今河南新蔡县北,相传后汉汝南人费长房学道十年而归,受师命投竹杖于湖中,化为飞龙,于是百怪不生,水物灵异。文与可的诗写出了筼筜谷茂竹的长势和自己临谷观竹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寓有以竹托人之意。而苏轼的和诗却不写竹而写笋,写竹笋给文与可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情味,其中也不乏以笋托人之情。
首句“汉川修竹贱如蓬”,开篇就表明自己没有观赏修竹的意思。“贱如蓬”三字,极言竹之众多。竹多笋亦多,隐隐关合第三句,为“清贫”、“馋”作铺垫。当时苏轼在北方的密州,眼前没有茂密的修竹,提笔写竹就不能太实,像文与可诗中“千顶翠盖”、“万杆绿枪”那样的实景,很难从笔下流出。眼前无景,不便杜撰,于是避实就虚,写想象中的情事。所以第二句“斤斧何曾赦箨龙”,笔墨转向了作为美味佳肴的笋箨。箨龙,是笋的别名。事物异名录·蔬谷·笋:“竹谱,笋世呼为稚子,又曰稚龙、曰箨龙、曰龙孙。”唐代诗人卢仝寄男抱孙诗有“万箨抱龙儿,攒迸溢林薮。……箨龙正称冤,莫杀入汝口”的句子。苏轼此句,从卢仝诗中脱出,却另辟新境,借惜竹之情抒发贤才遭受摧残的感慨,同文与可借竹托人的用意暗合。可诗人并不想在这里过多地借题发挥,以免引起不愉快的回忆,勾出更沉重的心思,于是笔锋一转,唱出了轻松愉快的调子。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渭滨,一作“渭川”。两句大意是说,我猜想得出,由于廉洁而清贫的太守,一定见此野味而嘴馋,乃至想把渭水流域的千亩之竹尽吞胸中。这两句诗,既有羡慕之情,又有赞美之意, 同时有戏谑的成分,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亲密的情谊,深刻的了解。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余诗云:‘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此记与诗可相佐证。
这首诗既沉重又轻快。其暗喻和寄托造成了沉重的一面;其戏谑与赞美又使情调变得诙谐而轻松。大手笔作诗,总是舒卷自如,举重若轻,而又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对文与可的筼筜谷诗,苏轼的胞弟苏辙也有和诗,曰:“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栾城集·和筼筜谷)赞美中亦有嬉戏之意,与苏轼此诗可相参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人关于存钱的诗句,内容包括存词最多的古代诗人是谁,励志和劝学的诗句,比喻心存希望的诗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 王勃昔王子敬,瑯琊之名士,常怀习氏之园;阮嗣宗,陈留之俊人,直至山阳之坐。岂非琴樽远契,必兆联于佳辰;风月高
-
作者: 张毅蓉 【本书体例】
-
戈壁的天蓝得纯洁,蓝得悠远没有一丝灰尘,不挂云影一片是天被炼纯了遍地沙石沉淀?还是天气太热把云雨全都烤干?蓝一些有什么不好没有杂质
-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文观止·《国策》·唐睢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
-
《柯敬仲墨竹》首联以议论出之,谈画竹的难易繁简。诗人在此称赞柯氏墨竹之“简”。笔简,脱去形似的画风,力追写意,更能实现其气逸、其格高,这是文人画所追求的美学境界。“莫将画竹论难易”,开口就劝人不要轻率谈论画竹难易这回事,因为其中道理深沉
-
《五月的鲜花光未然》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也失掉了
-
送郑侍御谪闽中高適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高適,卷一《咏
-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作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