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水;望天门山》原文、鉴赏和解读
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水;望天门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不仅善于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而且还善于将山川之美转化成清丽雄伟的诗句。他的诗笔饱蘸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情,写下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意境壮美,望庐山瀑布水和望天门山这两首七绝,便是这些山水诗中颇有特色的佳作。
望庐山瀑布水是诗人登上庐山香炉峰遥望瀑布时写下的名篇,原题有两首,其一为五古,其二为七绝。这里选读的是第二首。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李白登山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烟雾缭绕的香炉峰。于是,他便从此落笔:“日照香炉生紫烟”。云烟在香炉峰周围轻轻飘浮,依着岩石冉冉上升,好像从香炉中生出来一样。“生”字特妙。描写云烟的飘动,不云“升”,而云“生”,把烟雾不断地从香炉峰涌出的情状刻画得维妙维肖。陶渊明有“云无心而出岫”(归去来兮辞)的名句,杜牧也有“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的名句。陶诗启迪在前,杜诗继续在后,说明“生”字练得好。诗的第二句,便将远望的视点落到挂在前川石壁的瀑布上,扣到题面“庐山瀑布水”上来。三、四两句,具体摹写瀑布的动态以及它的喷薄倾泻的气势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庐山瀑布宏伟壮丽的景象。“直下”形容石壁陡峭、瀑布自高空直泻下来,势不可挡。诗人意犹未已,接着就用“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从眼前瀑布推想开去,想象它是从天上银河里落下来的,将自己在观赏庐山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观时产生的心理感受确切地表现出来。这种艺术构思,与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出一辙。
这首诗气势飞动,色彩明丽。诗人遥望紫烟冉冉生出的香炉峰,在那轻盈袅娜的烟雾里,瀑布飞流奔泻而下,富有迅猛异常的气势,诗里绚丽的日光、紫色的云烟、银白色的瀑布、褐色的山石,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互映衬,饶有色彩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云雾本身是白色的,当它飘浮在峰峦间,紫褐色的石壁,从稀薄的云雾中透露出来,又受到明丽的阳光的照射,改变了本色,形成新的色彩——“紫烟”,这在绘画技巧上称为“条件色”。经过诗人的巧裁灵运,一幅绚丽多采的庐山瀑布图,一首意境空灵秀美的山水诗,呈现在读者面前。
望庐山瀑布,诗人“望”的基点是固定的;望天门山,诗人站在行驶于长江中的船上,“望”的基点不断移动,视角不断转换,自然景观也不断变化。明白了这个道理,鉴赏望天门山诗才能契合诗人的艺术匠心。望天门山没有运用奇特的艺术想象和夸张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舟跟天门山之间空间的变化,诗人眼中的“天门山”也就有着不同的形貌,全诗所写的便是这种运动中的观感,真是“移步换景”。“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是远望。江西的西梁山和江东的东梁山,隔江对峙,只有在很远的地方了望才能形成一山中断状如天门的视觉形象。浩荡东去的长江水流,在天门山附近受到山石的阻拦,回旋激撞。“碧水东流至此回”,“此”就是天门山近处的崖壁;“回”,回旋,水流成涡,这是近望的景象。当行舟渐渐进入对峙着的两山中间的时候,诗人好像觉得两岸的青山从江中涌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句,真实地写出诗人在晃动的船上左右凝望天门山时的视觉感受。舟继续向前,过了天门山,再向前远望,满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叶孤舟从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诗人不禁惊呼:“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写运动中的“望”,诗人恰当地处理了山之“静”和舟之“动”、远“望”和近“望”的关系,并使之互相转换,化静为动,变远为近,又将种种景象: 青山、碧水、白帆、旭日,浑融成一体,构成一幅浩荡渺邈、色彩明丽的长江山水图画。对本诗的结句有多种解释。“日边来”,有人认为李白所乘的船从长安来,也有人认为李白乘舟自东(日出的地方)向西去。“孤帆一片”,有人认为写出了江上千帆竞发的宏阔景象。我们没有采取这些说法,因为它们使前后诗意割裂,有“隔碍”之嫌,从而忽视了李白此诗的艺术构思是以“望”为核心的基本特征。
李白历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以他的浓郁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能力,细致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万千变化的诸多美感因素,把握了它们的特征,并用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将它们真实地反映出来。作者还巧妙地进行艺术构思,运用多种诗歌技巧,更使这些诗篇增添艺术魅力。所以,他的山水诗奇夐清壮,给人以沁心融神的美的享受,超越了同时代诗人的成就,而这是李白诗歌的重要题材内容之一。
-
【名句】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语出唐代白居易《续座右铭》。千里远的路程要从脚下走起,巍峨的高山是由一点点细微的尘土积聚而成的。说明人的道德修养要从现在、从细小事情上做起。
-
好逑传 清同治二年(1863)独处轩藏板本《好逑传》目录书影 清同治二年(1863)独处轩藏板本《好逑传》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又名《义侠好逑传》、《侠义风月传》、《侠义风月二才子》、《
-
【3811】光棍危机: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启示(〔美〕瓦莱丽•M•赫德森,〔英〕邓波尔著,邱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30 6万字,2016年8月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些字在古诗词中的读音(以些结尾的古诗词,是不是都读为sa第三声)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些字在古诗词中的读音,内容包括以“些”结尾的古诗词,是不是都读为sa(第三声),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古诗词里面的字的读音呢,关于“斜”在古诗中的读音。不一定。根据《平水韵》,“些”在古代有两种读音。一个是suò, 属于去声二十一个,经常与“楚”组词为“楚些”(chǔ suò),指招魂歌
-
天落白玉棺,王乔辞叶县。一去未千年,汉阳复相见。犹乘飞凫舄,尚识仙人面。鬓发何青青,童颜皎如练。吾曾弄海水,清浅嗟三变。果惬麻姑言,时光速流电。与君数杯酒,可以穷欢宴。白云归去来,何事坐交战。
-
沣头峡口钱唐岸,三别都经二十年。且喜筋骸俱健在,勿嫌须鬓各皤然。君归北阙朝天帝,我住东京作地仙。博望自来非弃置,承明重入莫拘牵。醉收杯杓停灯语,寒展衾裯对枕眠。犹被分司官系绊,送君不得过甘泉。
-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是说,鹧
-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
【3725】党管人才工作规律研究(中组部人才工作局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3 1万字,2017年8月第1版,21元)△共8章:①导论;②党管人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