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出处,故事
商朝建立后的前三百年,其国都在黄河下游北岸,常受水灾侵害,不利于发展。商汤的第9代孙盘庚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一带)。为了图吉利,就用龟骨卜卦。卦辞说:“天意即民意。”这便为盘庚迁都找到了根据。可是,百姓听说要迁都就骚动起来,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愿放弃祖宗留下的基业。为了稳定民心,盘庚召集王公贵族、官吏商民的代表,向他们训话,希望他们服从天意,动员百姓支持迁都。盘庚向他们说:“如果你们对迁都的事有反对意见却不告诉我,反而相互勾结,散布流言蜚语,迷惑百姓,煽动他们反对迁都,那只会把事情弄糟。坏事是容易滋长的,就像那野火烧着了草原,一旦烧起来就火势熊熊,人们都不敢接近,又怎么能扑灭呢!百姓反对迁都的情绪如果真的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是你们的罪过,而不是我的过错了。”
最后,盘庚终于把国都从黄河下游北岸迁到了殷,避免了洪水灾害。他在那里组织百姓从事农耕和手工生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后汉书·周纡传里也有“爝火虽微,卒能燎野”的话。东汉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掌握朝廷大权,飞扬跋扈,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和帝在大臣们的协助下惩处了窦宪兄弟,人们拍手称快。但朝中还有个窦环,也是窦宪家族中的一员。御史周纡对窦环很担心,就对和帝说:“夫涓虽寡,侵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意思是说,涓涓之水虽是细流,但也能汇成奔腾的江河;星星之火虽然微小,也能燃遍原野。尽管是细小的苗头,也能酿成大祸。
“若火之燎原”“爝火虽微,卒能燎野”,以后逐渐变为“星火燎原”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喻小灾可以酿成大祸,也比喻新生事物由萌芽到壮大的发展规律。
-
《梅花·贺新郎梅》咏梅花诗鉴赏 黄昇自扫梅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简讯,内容包括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之美,接受文学熏陶,班级组织了“古诗词朗诵,学校正在举行以“古诗朗诵”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果你也参,这次活动,我们举办诗歌朗诵会,编小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飞翔吧!中国!》诗人:春城阿海穿过你柔美的视线,我在你群山环绕的怀里放声高歌,我是你最爱的龙儿,你是我伟大的母亲,哦!我亲爱的祖国,我
-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① 。(《庄子·养生主》) 【注释】 ①适:有时。来、去:比喻生、死。安时:应时,顺应 时机。处顺:应势,顺应事物的变化。 【译文】 生,老聃
-
王士禛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作者简介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一
-
〔说山训〕 郢人有鬻其母 ① ,为请于买者曰:“此母老矣!幸善食之而勿苦 ② 。”此行大不义而欲为小义者。 〔注释〕 ① 郢: 楚国郢都。鬻: 买。 ② 幸: 希望。食: 供养。苦: 使受苦。 【鉴赏
-
这是一篇爱国词,词的上片描写作者因为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催促声,从而唤起了自己对往昔的回忆,对古今沧桑的感慨,尤其是对失去国家、被虏北上的宋恭帝的思念与惋惜。下片运用李商隐的诗句和苏秦的故事,表达对昔日繁华都城沦陷敌手、故国一片荒凉的
-
《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残月色不改,高贤德常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孟郊 《大隐咏三首》之一,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
-
作者: 樊洛平
-
(宋)朱淑真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古人说,春女愁,秋士悲,感其物化也。大概春天里
-
毛泽东诗词《虞美人 ① ·枕上》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②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③ 。晓来百念都灰尽 ④ ,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 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