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淑真《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宋)朱淑真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古人说,春女愁,秋士悲,感其物化也。大概春天里多彩、多变的风物,最易于触动旧时女性的情怀。朱淑真这位女词人,是以善于写四时景观、四时心绪而扬名词坊的。在她现存的三十余首词作中,单是与春相关的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尝春”、“送春”、“春半”、“春怨”、“清明”、“梨花”,这都是有标题的春之乐章。无标题的缘春抒情之作,尚有多首。这首眼儿媚即为其一。
这首词不是写春天的景物,而是写人对春的感受,写意中的春天,写流动的诗情。“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开头两句就十分轻灵含蓄。迟迟春日是说春昼渐长,似乎在实处落笔;但后面“弄轻柔”三字,却从实景一笔荡开,把春日景观完全虚化了。“弄轻柔”,是春朝佳人,弄妆梳洗的轻盈身影?是丝丝杨柳,随风飘摆而牵人柔肠?是袅袅晴丝,飞来闲庭直撩人愁绪?是徐徐和风,冉冉吹来在拨弄春装?也许都是,都不是。因为任何具体意象,都不能完全荷载这空灵轻妙的美之信息。而花径中浮动的幽幽清香,不也同样是难以确指,不也同样地美妙清虚,无迹可求吗?与“花径暗香流”五字相比,“风柳结柔援,露梅飘暗香”(元稹诗);“高竹动疏翠,旱莲飘暗香”,都显得太实、大板,而缺乏韵外之致了。“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朱淑真的审美意绪发生了这般突然的飞跃?从字面看,似乎是时光推移使心绪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却是深隐于内心的难言苦痛,从潜意识中突然显现。因此越过情感发展一般的逻辑程序,而使人从细腻温馨的审美享受无端跌入“不堪回首”的境地。看似无端终有端,平生遭际是根源。朱淑真虽然在少年时代就以才高貌美为人所知,但她的婚姻极为不幸。宋诗纪事上说她“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由于史料缺乏,我们难以具体了解造成这不幸婚姻的原因、情事,但从现存的朱氏作品,特别是断肠词来看,这不幸婚姻的暗影,总在不时闪现。其中个别作品,如江城子·赏春读来觉得与陆游的钗头凤情味相近。词中写道:“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泪别,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绸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题标赏春,却写忆旧,春光无赖,总是去触动她深隐的痛苦。从这里我们能否同样去找眼儿媚上片情感跳跃的动因呢?而“云锁朱楼”,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一个被闭锁的心灵的象征。
不过,朱淑真似乎有一种善能排解的天赋——对美的事物的超人敏感。美既能把痛苦从潜意识中唤出,也能把痛苦从显意识中隐去。下片开头,“午窗睡起莺声巧”一句便扭转了审美意识流动的方向。那“不堪回首”的深深苦痛,瞬间淡化为几缕春愁。这愁绪又象是为追寻莺声的来处而悠悠飘散,飞向那绿杨影里,萦绕在海棠亭畔,洒落到红杏梢头。美,又重新幻化为她整个的精神世界。难怪有人说朱淑真描写愁苦,也总是“情致缠绵,笔底毫无沉默”了。
-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
-
“天其运乎①?地其处乎②?日月其争于所乎③?孰主张是④?孰维纲是⑤?孰居无事推而行是⑥?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⑦?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
-
【原题】:张生示予咏菊诗且古之作者迟晚之意颇同体状之功未尽因书一绝以答之
-
宋玉愁空断,娇饶粉自红。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钿镜飞孤鹊,江图画水荭。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发重疑盘
-
羌村三首 杜甫 一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二 晚岁迫偷
-
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一位出谋划策之士,简称谋士。谋士嘛,当然要有文化了,总不能说,你馒头大的字认识不了一麻袋,你就去当谋士?问
-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祸莫大于轻敌》翻译与解读
-
经历了多年不息的战乱,感染于北人尚武的风气,于是把诗笔移至江山与寒漠,在乐府古题中注入现实的感慨。这一切,都鲜明地表现在他的代表作《从军行》中。
-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
-
儒学传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前284年前,即朝鲜的三国以前的箕氏朝鲜时代。这时,孔子思想是随着汉字一起传入这个国家的。从一至七世纪的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到高丽末叶,是学习和模仿时期,不仅仿效中国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