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咨夔《促织二首》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洪咨夔促织二首
其一
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未了纬车鸣。①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②
【注释】 ①萤:萤火虫。缲(sao缫)车:缫丝用具,有轮旋转以收丝。这里也暗含“促织”的鸣声。纬车:纺车。②催科:催租税。先期办:在期限以前办好。风露饥肠:吸风餐露,指饿着肚子。
【译文】 点点萤光在草际闪现,纺车声和促织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连蟋蟀好像也知道,农家租税催得紧,要尽快办好,因此,它饮露餐风,饿着肚子也纺织到天明。
【集评】 今·毛谷风:“比拟贴切,构思巧妙。”(宋人七绝选第254页)
今·徐定祥、鲍恒:“这首诗不从正面落笔,而是通过环境的点染,典型细节的提炼,描绘出一幅夜织图。笔法简炼,耐人寻味。”(宋诗鉴赏辞典1235页)
今·姚奠中、秀龙、陆浑:“语言爽快,构思新巧,处处以写促织入手,含义颇深。”(唐宋绝句选注析第440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总案】 这首诗和下面一首题为“促织”,却并不是咏物。“促织”是蟋蟀的别名。崔豹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故名曰促织,民间亦称之为纺织娘。作者抓住“促织”与“纺织”的关系,以促织为喻,把农民在苛税及重压下的艰辛日月写得深刻透彻,对官吏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对辛勤的农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确实“笔法简炼,耐人寻味”。
其二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①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②
【注释】 ①水碧:青绿色。透骨鲜:形容促织通身鲜碧透亮。飘摇机杼:指蟋蟀在织布机旁浅吟低唱。边:指地方。②拘:征收。土产钱:指捐税。
【译文】 星光下,一只只蟋蟀像穿着水碧裙衫的姑娘,那么通体透亮,你们把织机搬来搬去,可是为了找个舒适的地方?可是,蟋蟀呀蟋蟀,不要高声歌唱,只怕树林那边有人听见,报到县里,捐税也会收到你们头上!
【集评】 今·钱钟书:“比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一夜闻蟋蟀写得深刻。”(宋诗选注第268页)
今·徐定祥、鲍恒:“通篇采用比体,揭露深刻却又曲折委婉,讽刺辛辣却又能以幽默出之,很具感染力。”(宋诗鉴赏辞典第1236页)
【总案】 这首诗与前一首,反映的是同一内容、同一主题,比前者发挥了更多的想象。作者独辟蹊径,以促织为喻象,移情入物,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可谓入木三分。想象新奇,构思荒诞,戏谑中含着痛苦,诙谐中透出严峻,其讽刺意味之辛辣、深刻,令人惊叹。
-
大鲸驱群鲛 ② ,逐肥鱼于渤澥 ③ 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 ④ 。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 ⑤ 于碣石 ⑥ ,槁 ⑦ 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 ——《柳河东集·设渔者对智
-
【原题】:冬夕与诸公宴集贤梅学士西斋分得今夕何夕探得云字
-
元戏剧《关汉卿》鉴赏 此剧全名为《赵盼儿风月
-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金陵怀古是唐诗中的流行题材,许多诗人都作过类似题目,包佶这首诗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起句先写怀古,一笔概括了南朝三百年的兴亡史
-
[题目]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
-
《万物以节操为高。》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文·闲情赋并序 陶渊明初,张衡作《定情赋》
-
后皇嘉树〔2〕,橘徕服兮〔3〕。受命不迁〔4〕,生南国兮〔5〕。 深固难徙〔6〕,更壹志兮〔7〕。绿叶素荣〔8〕,纷其可喜兮〔9〕。曾枝剡棘〔10〕,圆果抟兮〔11〕。青黄杂糅
-
【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注释与译文]薄薄的云朵在银河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朦胧色彩,稀疏的秋雨点点滴滴,落在梧桐树叶上。诗句以四种物象组合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句中“
-
有所思无名氏【原文】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1]君?双珠玳瑁[2]簪,用玉绍缭[3]之。闻君有他心,拉杂[4]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