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2]。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3],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4],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5],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6]。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7]。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与妻[8],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9]

【段意】 写张骞身分及出使月氏被匈奴扣留的情况。汉朝得知月氏怨仇匈奴,便召募出使月氏以联合灭匈奴的人,张骞应召,在出使途中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但他持节不失。

字数:294

[1]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大宛这个地方,是张骞开始发现的。大宛(yuan),古西域国名,属邑七十余,领地相当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的卡散赛);张骞(?—前114年),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
[2]建元中为郎:建元年间做了郎。建元为前140—前135年,武帝年号之一;郎,亦称郎官、郎吏,君王侍从官之通称,郎即“廊”,以任职于宫廷廊庑之中,故称。
[3]月氏(rou zhi):“氏”亦作“支”,古族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前177—前176)间,遭匈奴攻击,大部分西迁塞种地区(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后又迁大夏即今阿姆河上游。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未迁的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4]汉方欲事灭胡:汉朝正想策划消灭匈奴。
[5]更:经过。
[6]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同从前曾经做过匈奴仆人的堂邑甘父一块由陇西出发。堂邑,有两解,一说是姓,一说是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北;陇西,郡名,因在陇山西而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
[7]传诣单于:(把留住张骞的情况)传报给匈奴王。单(chan)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全称作“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语“撑犁”是“天”,“孤涂”是“子”,“单于”是“广大”,通常简称“单于”。
[8]与妻:给(张骞)娶了匈奴族妻子。
[9]然骞持汉节不失:但是张骞坚守汉使职责而不变节投降。

猜你喜欢
  •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全文、注释和赏析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齐桓公即位后,以柔克刚,用智谋国,逐渐壮大了国力。他虽然与楚国签订了盟约,但楚国却不断侵犯齐国的领土。于是,齐桓公决定发兵伐楚,给予他们以教训。

    就在僖公四年,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楚国。他布下精密的军事计划,不断出奇制胜。楚国在齐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齐桓公所败。楚国的骄横行径终于收到了应有的惩罚。

    齐桓公伐楚的战争,一

  • 古代诗文名篇之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原文、鉴赏和解读

    世说新语《桓公入洛轻诋门》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 “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袁虎率尔对日: “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

  • 刘翰《石头城》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刘翰《石头城》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②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③ 【注释】 ①石头城: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在石头山下所筑,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这里指南京市。

  • 《鹧鸪天·一醉醒来春又残赏析》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这一句流露出来的感伤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词人开篇写自己酒醉醒来,忽然发现春色已接近尾声了,海棠和梨花上面还残留着点点雨滴,好似眼泪一样。作者通过“一醉”引出醒来后所见,本来毫不相关的“酒醉”和

  • 白居易《废琴》全诗赏析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作品赏析今人:一作今日。

  • 关汉卿《【双调】碧玉箫 四》全诗赏析

    帘外风筛,凉月满闲阶。烛灭银台,宝鼎篆烟埋。醉魂儿难挣挫,精彩儿强打挨。那里每来,你取闲论诗才。咍,定当的人来赛。

  • 《石灰吟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 《何彼襛矣》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贵生 【本书体例】

  • 《诗经》之《七月》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原文]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 (韩觱作毕。) 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齐趾作止。)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火、衣,微部。发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