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彼襛矣》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贵生 【本书体例】
【原文】:
何彼襛矣(1),唐棣之华(2)。曷不肃雝(3),王姬之车(4)!何被彼矣?华如桃李(5)。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6)。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鉴赏】: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四句,相传是赞美周文王孙女下嫁齐王儿子的诗篇。以欢乐的情调,描绘了周王嫁女于诸侯的热烈隆重的场面,礼赞了珠联壁合,门当户对的贵族婚姻,同时也隐含了某种讽刺意味。
首章以景起兴,描绘了一幅唐棣花盛开的绚丽图画:那娇嫩艳丽的花苞乍然绽开,迎春怒放,花团锦簇。馥郁的花香,随风袭来,令人心旷神怡,油然陶醉。接着,写到周王嫁女的隆重场面,王姬乘坐的新婚彩车,是那么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一路行来,处处笼罩着一种庄重和谐的气氛。这里,作者以唐棣花开之热烈,来烘托新婚场面之宏大;以花开之艳丽来比衬新婚彩车之华美,形成了强烈又动人的艺术效果。诗歌的第二章虽仍以唐棣花起兴,然而描绘的重点已与第一章迥然相异,由写婚嫁的热烈场面,转为写新娘的姿容美丽。盛开的唐棣花,襛艳绚丽如桃李,迎着王姬的彩车,仿佛欲与新娘比容颜、赛秀美,真个是花如人面,人似花容,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使得花更娇美,人更甜蜜!第三章是前二章诗歌内容的深化,在礼赞的基调中渗透进不和谐的变奏。作者以钓鱼的丝绳起兴,使这桩隆重的婚姻涂上了较强的政治色彩。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之间通婚,往往是为了加强政治集团之间紧密连系。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都是借联姻以提高和加强自己的地位。诗人所以以钓鱼的丝绳起兴,乃取其“钓鱼”即“钓誉”之意,辛辣地讽刺齐侯为子迎娶周王孙女,只是一种阿谀奉承,沽名钓誉,趋炎附势的谄媚逢迎。而对周王来说,也自然有借齐侯之力以壮自己之威的心意。前人向有所谓卒章显志之说,回味前两章对婚嫁场面和新娘容颜的热烈赞美,此时倒成了无情的讽刺。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一大特点。
-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辋水从秦岭发源,至辋谷口,山谷开阔,河床平缓,便把从山上挟带下来的石头铺满两岸,是为白石滩。这由自然伟力所创造的作品,虽不像鹿柴、文杏馆那样有
-
首联写韦处士郊居庭院景物,起句描写整个庭院满是飘飞飘落的红叶,将深秋庭院装点得色彩绚丽、纹饰斑斓,极富诗情画境。所以,诗人以“诗境”二字赞叹共庭院之奇景妙境,虽然抽象,但却绝佳,堪称微妙夺神。而韦处士并不去清扫地面的红叶,顺其自然,一任
-
凡对一个问题希望有完善的解决,一定要有争辩,一定要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意见越多,争辩越细密,就越能解决问题。 ——徐特立《历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
-
忽忆韩公二妙姝,琵琶筝韵落空无。犹胜江左狂灵运,空斗东昏百草须。马上胡琴塞上姝,郑中丞后有人无。诗成画烛飘金烬,八尺英公欲燎须。荻花枫叶忆秦姝,切切幺弦细欲无。莫把胡琴挑醉客,回看霜戟褚公须。
-
这首诗对自然风物的描状颇见精细,但铺陈过多,还不善于准确地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事物,以简炼几笔勾摄其神以构成意境。
-
宋·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
-
游大林 周敦颐 三月僧房暖[1],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2]。 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
-
洪迈《踏莎行》洪 迈 洪 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 ① 。宝筝拈得雁难寻 ② ,篆香消尽山空冷 ③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 ④ 。残红立褪慵看镜 ⑤ 。杜鹃啼月一声声 ⑥ ,等闲又是三春尽
-
子贡南游于楚①,反于晋 ② ,过汉阴 ③ ,见一丈人方将 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 ④ 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印 ⑤ 而
-
这首绝句是诗人陉州(今河北省井陉县)时写的。陉州地处太行山麓。诗中描写北方高原山区的深秋农霜景色,语言质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该诗的四句话都写景物,农村劳动情景清楚地体现在里面。【解释】①城西--陉州城的西方,太行山区。书事--记事,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