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长安远》原文、注释和解析
南朝·宋·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2,坐元帝膝上3。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4,潸然流涕5。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6。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7。”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 长安:今西安。此处代指西晋都城洛阳。2晋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元帝之子。3元帝:东晋元帝司马睿,晋东渡后的第一个皇帝。4问洛下消息:洛下即洛阳市。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匈奴军攻入洛阳,俘晋怀帝,纵兵烧掠,杀三万余人;后五年匈奴军又攻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元帝在建康(今南京)即位。“问洛下消息”即询问被匈奴劫掠后的洛阳的情况。5潸(shan)然:流泪的样子。6东渡意:指西晋灭亡晋皇室东渡长江失去中原领土的情况。7居然:安然。引申为自然、当然之意。
【析点】 我国古代描写儿童的作品不多。本则轶事写明帝儿时对太阳与长安远近的两次回答,各有不同的答案,又各有一番道理,却都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思维特点。一个聪敏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则轶事在世说新语中列入“夙慧”类,但它不仅只是表现了明帝幼时的聪慧。当时,晋室东渡,北方国土沦丧,长安已不再属于东晋版图,故此元帝“问洛下消息”后的“流涕”,以及把“东渡意”告诉明帝后发出的“长安何如日远”的问题,实际都表现了一种国事今昔的深深感慨。明帝那“日近”二字的回答竟致引起元帝的“失色”,也不仅仅是因为回答“异昨日之言”,这句话似乎成为长安再不可收复的预言,讲天命、信谶语的中国皇帝怎么能不黯然“失色”!
明帝两次回答都是申述理由,但首次作者让他把理由紧接答案说出,不安排元帝的再次提问,使文字精练;再次却让明帝先说答案,经元帝询问才申说理由。叙述上的这番变化,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而且元帝的脸色突变,明帝的机敏伶俐,便都如在读者面前。
-
[唐] 李 华 浩浩乎平沙无垠 ② ,敻不见人 ③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 ④ ,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 ⑤ ,兽挺亡群 ⑥ 。亭长告余曰 ⑦ :“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
-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
-
苏子瞻灵璧张氏园亭记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
-
一剪梅(李清照) 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手法上颇为人称道。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极尽了相思之苦
-
【注释】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条件。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指人心的向背、上下的团结、士气的旺盛等。 【赏析】 孟子十分强调施行仁政和取得民心的重要性。
-
作者: 崔雄权 【作家简介】金时习(1435—1493)朝鲜
-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日轮亭午
-
【原题】:送张伯升世兄入燕(伯升,予师前郡丞太仓起潜公子也)
-
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郊原欲下雪,天地棱棱寒。当时每酣醉,不觉行路难。今日无酒钱,凄惶向谁叹。
-
[明]边贡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明代中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