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蜉蝣》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①心之忧矣,於我归处?②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③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④心之忧矣,於我归说?⑤
【注释】 ①蜉蝣(fu you福游):一种小昆虫,又名“渠略”,寿 命极短,一般朝生夕死。夏天阴雨时破土而出,其成虫的羽翅薄而透明。楚楚:衣服鲜明整洁貌。②於:古“乌”字,何。③采采:华丽貌。④掘阅:穿穴。掘,穿。阅,穴。古时“阅”、“穴”通用。⑤说(shui税):止息。
【译文】 像那蜉蝣的翅膀,衣裳是那样的鲜亮。我的心是何等忧伤,何处是我归宿的地方? 像那蜉蝣的羽翅,衣服是那样的华丽。我的心是何等忧伤,何处是我的归息? 像那蜉蝣刚穿出地穴,贵族的麻衣洁白如雪。我的心是何等忧伤,何处是我的归歇?
【集评】 毛诗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汉·郑玄:“喻昭公之朝,其群臣皆小人也,徒整饰其衣裳,不知国之将迫胁,君臣死亡无日如渠略然。”(毛诗正义卷七)
唐·孔颖达:“作蜉蝣诗者,刺奢也。昭公之国既小而迫胁于大国之间,又无治国之法以自守,好为奢侈而任用小人,国家危亡无日,君将无所依焉,故君子忧而刺之也。好奢而任用小人者,三章上二句是也。将无所依,下二句是也。三章皆刺好奢又互相见。首章言衣裳楚楚,见其鲜明。二章言采采,见其众多。卒章言麻衣,见其衣体。卒章麻衣是诸侯夕时所服,则首章是朝时所服及其余衣服也。二章言众多,见其上下衣服皆众多也。首章言蜉蝣之羽,二章言之翼,言有羽翼而已,不言其美。卒章乃言其色美,亦互以为兴也。”(毛诗正义卷七)
宋·朱熹:“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之,而欲其於我归处耳。序以为刺其君,或然而未有考也。”(诗集传卷七)
清·牟庭:“毛诗谓蜉蝣朝生夕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以此为兴者,此言人生长久,而作计不如蜉蝣,乃有蔑弃礼法,解衣而裸,放达为高,不自修饰,颓薄风俗,为可忧也。传文简略,语意自明。卫宏作序乃曰:‘刺奢’。郑笺亦云:‘群臣皆小人,徒整饰其衣裳,如渠略然。’皆失毛意,相与反戾。孔疏亦不知其意异,而强以序笺之说为毛诗说,非矣。……蜉蝣,刺裸裎而游也。”(诗切,齐鲁书社,1983年版)
清·方玉润:“序谓‘刺奢也’。集传改为:‘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均与诗旨未当。盖蜉蝣为物,其细已甚,何奢之有?取以为比,大不相类。天下刺奢之物甚多,诗人岂独有取于掘土而出、朝生暮死之微虫耶?即以为玩细而忘远虑,亦视乎其人之所关轻重为何如耳。若国君则所系匪轻,小民又何足轻重?但曰时人,诗岂必存?曹既无征,难以臆测,阙之可也。”(诗经原始卷之八)
近·闻一多:“忧字本训心动,诗中的忧往往指性的冲动所引起的一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与现在忧字的涵义迥乎不同。处、息、说,都有住宿之意。这三句等于说‘来同我住宿!’这样坦直、粗率的态度,完全暴露了这等诗歌的原始性。在下二句中,作者表示纯然自居于被动地位,这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式的女子心理。”(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陈子展:“蜉蝣,盖曹之破落贵族公子大夫之流,忧伤其君臣徒好衣裳楚楚,不知国亡将在旦夕而作。序说刺曹昭公之奢,亦不为误。”(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对这首诗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从诗题和诗意看,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飞虫,以此为喻而咏爱情,并不能给人以美感,恐怕视为爱情诗难以成立。“刺裸裎而游”,于诗意不符。若确指为刺曹昭公之奢,恐怕也于史无证。高亨的解释比较切合诗意。这当是一首咒骂曹国统治贵族死在眼前而依然奢侈享乐,并慨叹自己将来不知何所归宿的怨刺诗。诗以有羽翼之美而朝生暮死的蜉蝣比喻曹国统治贵族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非常贴切,非常形象。三章诗均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反复咏叹,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
诗家律手在成都,权与寻常将相殊。剪截五言兼用钺,陶钧六义别开炉。惊人卷轴须知有,随事文章不道无。篇数虽同光价异,十鱼目换十骊珠。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昨以拙诗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首惠然
-
【3714】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7 6万字,2018年1月第2版,69元)△分两部。第一部康
-
【原题】:有客来从阳羡闻元绩离家已月余由昆山过临安桐庐计今合归矣元绩当不惜迂路一访仆於苕霅间也戏为一绝招之元绩纯孝人每在道念亲殊切
-
《旧约·撒母耳记上》第17章 非利士人召集他们的军旅要来争战。聚集在属犹大的梭哥,安营在梭哥和亚西加中间的以弗大悯。扫罗和以色列人也聚集在以拉谷安营,摆列队伍,要与非利士人打仗。非利士人站在这边山上,
-
项斯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莫纵经
-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
“道”常无名 ① ,朴虽小 ② ,天下莫能臣 ③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⑤ 。 始制有名 ⑥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⑦ 。 譬“道”之在
-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愬武古通
-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
-
《致橡树》是一首哲理诗,通过橡树与爱情的比喻,表达了爱情的坚贞与忠诚。诗中作者对橡树的嘱托和自问,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无限希冀。诗人的情感和思绪流露其中,让人感受到他对真爱的追求和珍视。这首诗啊,让我们看见了爱情中的坚韧和信念,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