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伊川独游》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欧阳修伊川独游
欧阳修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尽兴复空还。
欧阳修的诗多受唐人李白、杜甫、韩愈、孟郊等的影响,以气格为主,形成不事雕饰,自然清新的风格。
此诗描述眼前风景,从景中透露出诗人的情怀。这种情当然也是诗人所本有的,所以能够被外界景物所唤起。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首联第一句映对诗题“独游”两字,顺着作者自己的游踪而写。“伊川”即伊水,此指龙门一带。龙门在洛阳南十里处。 这一联是说一水如带的伊被重重绿树所环绕, 诗人踏着河边的碎石在信步。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描 写是简单而平买的,而这也正表明了诗人的心情较“静”,触景却未生情,或者说既是有情也很淡泊。
接着,“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这是对高远之景的描绘,同时也点明游览时间。“依”与“向”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清丽的诗句传达了诗人真切的生活感受。他的心情随景物的不同而变化:“依晚日”表达了一种惋惜之情,“向青山”则表达出一种高昂的精神和对理想的向往。诗人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领略景色的同时,感受到丰厚的情意。
“路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作者含蓄婉转地抒发了一种超然美妙的思想情趣。“路转”指路径蜿蜒。“闲”表达悠然自得之情。“野”指远处。这一联诗绘出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虽状远景,它却在诗人心中得到了“放大”。对“归僧”的特写,亲切自然,仿佛这“僧”就是作者自己。诗人的心情舒美恬静,透露出他对闲适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岩阿谁可访,尽兴复空还。”这里“岩阿”,即山谷,此指龙门石窟。末联与诗题呼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首句“岩阿谁可访”,意即岩阿无人可访,居住山间的隐士早已不复存在了。诗人的“独游”只不过是一时的赏风观景,或一时的排解忧愁。“尽兴复空还”,这一句表露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当他观景归来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时,顿感赏景时的美好心情荡然无存,竟是空空然,不免失落感笼罩压抑着内心。
通过这首诗的描绘,使人感到作者的心情起伏多变,通过景物的不同描写和变化,诸多感慨自然流露,含蓄而有韵味,有一种清新淡远的美感和闲情逸志。
-
【名句】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语出清代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诗。天地间存有肝胆相照的朋友,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鬓发已经花白。两句诗称赞朋友之间的真诚情谊,也交织着作者虽已年老但仍心系国
-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②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③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④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⑤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
这首《长安秋夜》颇具特色,因为这不仅是李德裕的诗,而且是诗的李德裕。它像是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中晚唐时,强藩割据,天下纷扰。李德裕坚决主张讨伐叛镇,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总理戎机。“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
-
1 马国哲坐在那里,一边笨手笨脚地往经棒上缠着经绳,一边心神不属地看着站在用棍棒扎起来的架子旁,双手麻利地织着稻草苫子的妻子李春
-
已嗟池上别魂惊,忽报梦中携手行。此夜独归还乞梦,老人无睡到天明。
-
名言: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注释: 归: 归顺, 附从。 句意: 任何行为如果没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责, 自己的确端正了, 天下的人自会附从于他。 出处: 《孟子·离娄上》
-
作者: 张俊山
-
邶风邶风 据称,当初周武王灭商以后,将商王畿的属地一分为三,北为邶(约在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约在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
-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虞(yú)美人:词牌名。听雨:倾听雨声。歌楼:
-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