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壮士心》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臧克家·壮士心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
在旧中国的寺庙庵观中,固然不乏游人如织、香火极盛的处所,但也有不少受到风雨的侵蚀和人们的冷遇,呈现出一派颓败之相和萧瑟之气。臧克家“听了一个传说的故事写成”(甘苦寸心知)的壮士心,就弥漫着这样一种浓重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之中突出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收到了相反相成的特殊的艺术效果。
“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已经无从查考,也不必查考。“壮士”姓甚名谁,从何而来,已经无从知晓,也不必知晓。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故事(按:此处指叙事作品)是局部的,仅能适用于一定的时期和某些永不能重现的际遇;诗则是包罗万象的,诗对于举凡人性各项可能有的动机和行为都有关系。”(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臧克家创作壮士心,所赋予自己的也不是去表现某个“永不能重现的际遇”,反映某个特定的时期,而是为了“包罗”即概括我国由来已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掘和再现我国人民最美好的“人性”——惊风雨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说到底,诗中那个举剑夜奔的壮士不就是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缩影吗?
诗的开头就出语不凡,不说“江庵中点着一盏青灯”——那样只能突出“青灯”,视野显得不够宽广;也不说“青灯照不亮江庵的夜”——那样虽然突出了“江庵”,却又怠慢了“青灯”,不能提示读者注意在“青灯”下睡着的壮士;而说“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这样才能使景观由大到小,气氛由淡而浓,格外具有一番神秘的意味。其中一个“和”字作动词解,巧妙地沟通了“江庵”和“青灯”;一个“残”字,承担了双重的使命,既形容灯光将灭,也说明夜色已深。诗人锤炼词句之苦心,于此可见一斑。第二行“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着两个对比,一个是热烈的梦境和凄凉的江庵的对比,一个是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这两个对比用笔不多而绘影绘色,颇见功力。其中“梦正……开花”倘放在他处,也许会显得突兀,而此处承接“灯花”而来,可谓恰到好处。诗人写了以上这两行,让读者对人物所处的环境、时间有了一个总体的清晰印象以后,立即推出了一幅近景: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用不着更多的描写和形容,有了这三个“一”,壮士有勇(剑)有谋(兵书)的胆略武艺以及久经征战、历经坎坷的生平(白发)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前人常以“枕戈待旦”形容人物的常备不懈,此诗中“壮士”的行动却又别具一番神采,他错把深殿木鱼声当作催人的战鼓,等不到天明即已一跃而起,真是日思梦想,杀敌心切!随后,“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环境殊异,“星斗”依然,戎衣未脱,朔风劲吹,诗人巧妙地用这些沟通了时间(今和昔)和地域(南和北),突出了“壮士”的高大形象。
最悲壮的还是诗的最后一节。诗人自述他创作壮士心等诗篇时“运用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特别明显”(甘苦寸心知),我们也不妨参照一些古典诗词作个比较。前人写“剑”的诗作不少,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抒发的是怀才不遇;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慨叹的是报国无门,都和此诗中“壮士”举剑的含义不同,庶几近之的是刘长卿的“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慷慨悲壮,犹见老将军的当年风貌,遗憾的它是写“归去”,而不是写“夜奔”。前人写奋勇杀敌的梦境的诗作亦复不少,如陆游一人就写过夜游宫、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许多“记梦”之作,可是它们都是用热烈的梦境衬托醒后的凄凉,和壮士心的主旨有所不同。是啊,唐宋而后,岁月已经流逝了千百余年,中国人民早就应该像这位举剑夜奔的壮士,齐心协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前方了。
壮哉,壮士之心!壮哉,写壮士心的诗人之心!
-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上一句:晚来天欲雪
翻译:As evening falls, the sky is about to snow
下一句:能饮一杯无!
翻译:I can have a drink with no concerns!
【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处】唐·白居易《问刘十九》【意思】 诗人备 -
【注释】 选自《墨子·所染》。 苍:青。 入:染料。 【赏析】 一次,墨子在染坊里看见染丝的人,联想到环境和周围人群对人的影响,十分感慨。他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意思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诗鉴赏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
-
这首诗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大意是说: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
-
比种田喻 【原文】 昔有野人[1],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郁茂,问麦主言:“云何能令是麦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粪水,
-
梁肃:游云门寺诗序 梁肃上德与汗漫为友,无江海而闲。其次则仁智相从,有山水为乐。故合志同方,贤者有柴桑之隐,游道同趣,吾徒为云门之
-
加强军事设施建设,增强军事实力,发展农业生产,广积粮草,发展经济基础,在各路军事势力蜂起之时,不急于称王。 公元1352年,朱元璋在濠州 (今安徽凤阳县东) 投奔郭子兴,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死后,韩林
-
此词描写秋日旅行,舟行后乘舆,舆行后又乘舟,点染途中山水景物,遂觉无枯寂之色。“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情景俱佳,极富情致。全词写秋景而不落俗套,独具特色。
-
《冲积期化石》 张资平(1893~1959)著。长篇小说。1922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题目用了一个地质学的名词,据作者解释:“人类死后,他们的遗骸便是冲积期的化石”。以此寄寓对往事的回忆,对故人的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