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芣苢》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是一首富有浓厚生活气息、明快优美的劳动之歌。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大叶长穗,多生路旁,其叶可食,劳动人民每用其叶作菜吃。总观全诗,富有优美的意境、明快的节奏,是劳动妇女在采车前菜时所唱的歌曲。
首章前二句直接写道: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一解作颜色鲜明的样子。或解作:采了又采。首章言,在野外路旁长满了繁茂的车前菜,妇女们赶快把它采来作菜吃。在野外路旁长满了繁茂的车前菜,妇女们急急忙忙在采取。在本章内复咏,在 诗经 中尚属罕见的新奇例子。
虽然诗中所写的事件很平常,所用的语言和韵律很简单,但它却描绘烘托出美妙的意境、动人的画面。正当初夏季节,灿烂的阳光照耀着野外道路两旁的一片片葱绿繁茂的车前菜,农家的妇女们欢跃起来了。她们相呼结伴,一帮帮,一伙伙,前去野外采车前菜;她们满怀喜悦,一棵一棵地采,一把一把地捋;采多了,就手提衣襟兜着,就在腰带间掖衣襟盛着。边采车前边唱歌曲,歌声此起彼伏,响彻平原旷野。反复而有规律的劳动,协调着反复而有节奏的歌声,使她们不感到疲劳,而感到分外愉快。正如清代方玉润所说: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笑,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诗经原始)“通篇只六字变换,而妇女拾菜情形如画如话。”( 诗经原始)读者如身临其美妙的意境,目睹其动人的画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为之感到劳动的欢乐。
既然反复而有规律的劳动,协调着反复而有节奏的歌声,使她们不感到疲劳,而只感到愉快,那么随着车前菜越采越多,其愉快的心情便逐步升华,以至达到高潮。这种愉快心情的产生和发展,是通过采车前动作的变化发展而表现出来的。诗中尽管变换六个动词,但却清晰生动地描写出愉快心情由起始到最高潮的发展过程。
首章的“采之”,是泛言妇女们相互呼唤结伴前往平原旷野;“有之”,是妇女们看到芣苢,怀着喜悦的心情动手采。
次章的 “掇之”,是妇女们兴致很高,一棵一棵地拾起来; “捋之”,是妇女们越采越有劲,一把一把地捋来。
第三章的 “袺之”,是采得多了,手提衣襟兜起来; “襭之”,是在腰带间掖起衣襟,满载而归,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诗中章法、节奏的变化,是由采车前劳动节奏与心情的变化而变化;而心情的变化,则又因采车前劳动所得情况变化而变化。随着采车前劳动动作的变化发展,及所采车前的逐步增多,其歌声,也自然越唱越畅快,越唱越嘹亮,响彻平原旷野,充分体现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后的轻快。使愉快的心情达到最高潮。
诗中的欢乐,是从反复而明快的节奏(劳动节奏和歌唱节奏)与层层递进的六个动词表现出来的。正如元代吴师道所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 传说汇纂)
诗中未涉及芣苢以外的诸如节候、风景等任何事物,而是用赋体手法,只通过对芣苢形象与采芣莒的劳动节奏及过程进行了描写,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 “芣苢,微物也;采之,细事也。采而察其有,掇其茎,捋其实;然后袺之,袺之余,然后襭之。目无旁营,心无遽获,专之至也。”(诗广传)
-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大全500首和作者,内容包括古诗大全500首,五言古诗大全500首,古诗500首。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
-
唐·罗隐楚荆人淫祀者旧矣2。有巫颇闻于乡闾3。其初为人祀也,筵席寻常,歌迎舞将4,祈
-
此赋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因同年另有《后赤壁赋》,故世人习称为《前赤壁赋》。
-
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
作者: 窦春蕾 【本书体例】
-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
下武 作者: 荆三隆 【本书体例】
-
“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友谊意愿”类的诗句。 哪里能够寄托我的相思之情呢?南风已经吹起,船行驶的很快,眼看就要在我的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景古诗词名篇,内容包括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中国古代写景名句名篇,二十首写景诗。赠汪伦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