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人物御龙图》赏析
人物御龙图
战国·佚名
帛画设色
纵三七.五厘米
横二八厘米
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
藏湖南省博物馆
这幅帛画于1973年发现,可以说是龙凤人物图帛画的姐妹篇,因为两画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和制作时代大体相同。
画面正中描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身平伏,略呈舟形。在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鹭,圆目长喙,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神态十分潇洒。画的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左下角为一鲤鱼。画幅中舆盖飘带、人物衣着和龙颈所系的缰绳,都是由左向右拂动,表现了风向的一致。所绘物象,除鹭首向右上方外,其余人、龙、鱼都朝向左方,更表现出是在行进之中,赋予画面以动势,所有这些,反映出画家状物的精心细致。
根据战国时楚人的天游思想,这幅帛画的内容意寓死者的灵魂不灭,得以乘龙升天。图中所画男子,有可能是墓主的侧面肖像。
古代相传龙为“神兽”,也被称为“鳞虫之长”,是我国神话传说中最灵验的神物,它可以载人或神到天上去,甚至遨游太空。所以在楚辞中,提到乘龙升天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虽然虚幻,但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画中的男子,高冠岌岌,长剑陆离,又有白鹭象征他的人格。他走完了尘世的历程,开始踏上遨游太空的征途,呈现出踌躇满志的神气和轩昂自若的风度。这种广阔的襟宇,正是战国时期楚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同时也令人联想起屈原九歌中的神话人物,如“驾龙辀兮乘雷”的东君等。
这幅帛画在描绘技巧上比前一幅帛画更趋成熟。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的色彩,龙、鹭、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成。画上有些部分用了金的粉彩,是迄今发现使用这种画法的最早一件作品。
人物御龙图
-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
-
居士近依僧,青山结茅屋。疏松映岚晚,春池含苔绿。繁华冒阳岭,新禽响幽谷。长啸攀乔林,慕兹高世躅。
-
《不志于学,虽高才美质,博物洽闻,终亦累于其私,况下才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
《不志于学,虽高才美质,博物洽闻,终亦累于其私,况下才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陆九渊《与潘文叔》,立志
-
龙阳逸史 明崇祯五年(1632)刊本《龙阳逸史》题辞书影 明崇祯五年(1632)刊本《龙阳逸史》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短篇(拟话本)艳情小说集。二十回。题“京江醉竹居士浪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崇祯
-
潭子湾的桥上,在左边的石栏杆底下,有一个卖花生的。 除了雨天或者落雪的时候,不得不带着一顶破伞子,手挽着一个竹篮,跑东跑西的叫卖以外,他都是坐在那条石栏杆底下,地上铺了旧报纸,把花生分成一堆堆的,守候
-
顾况 萧子草书人不及,洞庭落叶秋风急。 上林花开春露湿,花枝蒙蒙向水泣。 见君数行之洒落,石上之松松下鹤。 若把君书比仲将,不知谁在凌云阁。 顾况不但是唐诗人、画家,而且是书法家,惜其书名为其诗名所掩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盗墓吃大粽子歇后语,内容包括盗墓笔记里说的粽子是什么意思?,粽子在抹金(盗墓)中意思就是指的是僵尸分为肉粽子/大粽子等等`,盗墓中粽子是什么意思最近在看《盗墓笔记》里面不停的提到这个。粽子是一句在盗墓者中流传的暗语,指墓里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腐烂但已经尸变的尸体,摸到大粽子就是碰上麻烦了,指僵尸、恶鬼之类不干净的东西。
-
四年级下学期古诗词朗读23课(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自)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四年级下学期古诗词朗读23课,内容包括四年级语文下册23课古诗三首,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自,四年级语文下册23课古诗三首。第2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乡村四月 (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
-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代檀兮 1 ,置之河之干兮 2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 3 ,胡取禾三百廛兮 4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5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6 !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
-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氛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