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次虞仲房司马送秋韵》原文和鉴赏
自入秋光能几时, 无端又赋别秋诗。
夜长月冷虫鸣急, 天阔风高雁过迟。
三径黄花存旧节, 半栏红叶堕残枝。
往来毕竟乘除法, 何用年年宋玉悲?
战国时期的作家宋玉曾写过著名的九辩,其文开篇的第一句即为“悲哉秋之为气也”,唱出了悲秋之声,自此之后,悲秋即成为中国文人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而宋玉悲秋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典故之一。地处北半球的中原大地,每逢秋季则一派萧条,心理细腻而又感情脆弱的文人骚客,自然对这节序之变分外敏感。尽管有少数作家也曾写过赞美秋天的优秀诗篇,如唐人杜牧的山行,刘禹锡的秋词,但是,悲秋之音仍不绝于耳。丁世昌的这首诗却独拔于流俗之外,表现了作者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诗首二句从时光飞逝入笔,一起首即导入送秋。“自入秋光能几时”,一句反问,点出秋光之不永,无缘无故地又要开始写送别秋日的诗篇了。诗中四句极力渲染秋景的悲凉,既是诗首二句的合理延伸、补充,又为末尾二句自出新意做好反跌的铺垫。秋夜漫长,月色寒冷,秋虫悲鸣,天阔风高,秋雁缓缓而过。最耐秋寒的路旁菊花也只剩下枯萎的花枝,经霜变红的花叶纷纷从残枝上坠下。总之,这一花一叶,无不让你感受到秋气的严酷。 “三径”,典出晋赵岐的三辅决录。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告病辞官,隐居乡里,在院内开辟三径, 只和求仲、羊仲来往。后人遂以“三径”指代家园,此指园中。“黄花”,即菊花。
如果循此诗思写下,结尾必然落入寻常诗格而了无新意。令人欣慰的是此诗尾联却用“往来毕竟乘除法,何用年年宋玉悲”二语边转边收,翻出新意。“往来”,即暑往寒来之意。“乘除法”,指乘法,除法法则,也即自然规律。诗人认为,暑往寒来,秋去冬来,毕竟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哪里用年年抒发文人墨客的悲秋之情呢?
丁氏此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从规律无可改变的角度告诫人们要达观处世之理。当然,从具体的人来说,并不可能仅仅因为是规律即可摆脱某些不良心理的困扰,诸如节序之感,迟暮之感,生命代谢这类困扰人生的问题,但如能多些自觉,少些盲目,自可少些烦恼。尽管人们不会因为自觉的认识而永远得到解脱,但是,减少盲目,正视规律,还是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
咏雁的诗通常借秋雁南飞的形象,抒发在北方的游子对南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北方艰苦环境的厌倦。这首诗却相反,塞北虽苦,但终究是故土。这首诗构思别具一格,主题更上一层楼。 诗歌首句从春到衡阳切入,语气中充满欢欣。诗人一开章就说“春风一夜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作品赏析【注释】:[1]知:理解。[2]遣:动词,使,令。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李白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
-
吴丈蜀贺葛洲坝长江截流巍峨大坝屹沧洲,汹涌长江庆截流。雪洒西陵添瑞气,喜传葛坝起欢歌。青滩忍性停风浪,崆岭无言不覆舟。他日夜明珠照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明代著名的话本,即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见于《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是明代著名的话本作家冯梦龙创作的。冯梦龙的根据是明人宋懋澄《九籥集》卷五的《负情侬传》。宋懋澄字幼清,云间(今江
-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 〔2〕 ,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 〔3〕 ,及近日夷图、夷语 〔4〕 ,钩稽贯串 〔5〕 ,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6〕 大都
-
东川诗友合,此赠怯轻为。况复传宗近,空然惜别离。梅花交近野,草色向平池。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作品赏析【朱注】此诗见王原叔本。蔡氏编在多州诗内。今按:成都诗有王侍御郁及王侍御契,此或即其人欤。
-
【原题】:钱元质饮客月岩前小亭酒半月上移席坐岩下四顾林塘暗气清绝眉山程进儒谓予不可无诗因作此
-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①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
-
公刘 作者: 袁明仁 【本书体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儿童古诗词的节目,内容包括关于古诗词的少儿节目,六一古诗加动作的节目,小学生七十五首必背古诗朗诵比赛视频。找到一首描写六一儿童节的名句,供参考:童之淘文/李者也初夏日暖绿荫辽,正堪童子以逍遥。因看林里雏鸟飞,追而欲寻其之巢。却忽不慎绊而跌,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