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弃妇)(李金髮)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弃妇)(李金髮)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弃妇·李金髮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这是李金髮与中国读者见面的第一篇诗作,大约写于1922年。

李金髮在法国留学期间,专攻雕塑,却迷上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仑与玛拉美。诗人心中沉睡的灵感被扣醒了。从二十岁起模仿象征派写着他的诗作,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里连续写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弃妇就是微雨中的第一首诗。

李金髮特别注意诗歌意象的象征性,认为诗之需要象征“犹人身之需要血液”。他的这首弃妇,就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诗作。意象内涵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表面讲一种意思,实际却隐藏更深层的含义,便是这首诗的重要特征。

从表层意义看,这首诗是写一被遗弃的妇女的悲哀。全诗分四节。前两节的主述者是弃妇自身,诗中的“我”就是弃妇本人。第一节诗写弃妇心境的痛苦:因为无心洗沐,长长的头发披散在眼前,这样也就隔断了周围人们投来的一切羞辱与厌恶的目光,同时也隔断了自己生的欢乐与死的痛苦,“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是由众人的疾视而转向内心的绝望。接下去夜色降临,成群的蚊虫也一起而来,越过倒塌的墙角,在自己“清白的耳后”嗡嗡狂叫着,如像荒野上狂风怒吼一般,使无数的放牧者也为之战栗了。写的是自然景色,暗示的却是世俗议论给弃妇带来的压力与痛苦。“人言可畏”的概念在这里化成了象征性的形象。

诗的第二节是写弃妇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大意是:我的痛苦是无人理解的。连怜悯人的上帝也无法了解我内心的痛苦:只能靠一根弱不禁风的小草儿,与上帝的神灵在空旷的山谷里往返“对话”,实际说无法把痛苦向上帝诉说。我的悲哀只有小到可怜的“游蜂之脑”能留下印象,或者寂寞地与“山泉”一起“长泻在悬崖”,随着凋零的红叶而被飘去了。

到了第三节转变了叙述的主体。弃妇的独白变成了诗人直接的叙述。这一抒情角度的转换有利于从外形来雕塑弃妇的外在形态与内心痛楚。诗人以造型的意象烘托弃妇的隐忧和烦闷。他告诉人们:弃妇的隐忧与烦闷是无法排遣的。由于这深隐的忧愁使得她的行动步履艰难而迟缓,无法驱遣的烦闷连时间的流逝也不能得到解除。“烦闷”讲的时间,指的是人情,人的“烦闷”即使夕阳之火也无法销熔,化成灰烬,“长染在游鸦之羽”,与游鸦一起同栖于礁石上,“静听舟子之歌”。这是弃妇可怜的愿望,却是无法实现的愿望。诗的最后一节,写弃妇在极度的孤独与哀戚中,只身到墓地上徘徊,想向那永诀的人一诉自己痛苦的心境。悲苦是那么长久了,人苍老了,眼泪哭干了,诗的尾声是十分沉重而绝望的:“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短促的句式更强化了痛苦情感的表达。

从整首诗看来,诗人对弃妇内心的悲哀、孤独和绝望的痛苦,写得相当深刻入微,形象蕴藉,充满了流动性和雕塑感。诗人的同情与弃妇的命运融而为一,没有概念的铺叙或感情直白的弊病。

在李金髮的诗篇中,几乎没有以人道主义思想来抒写现实中劳动人民悲苦的诗篇。这首弃妇,同样包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诗人是借“弃妇”这个总体意象隐寓着自身漂泊无定孤独寂寞的命运。这首诗也就成了李金髮自身命运感慨的象征。在中外传统诗歌中,用“弃妇”的形象来暗寓自身命运的不乏其例。李金髮不同之处在于,弃妇这一形象已经不是客观实体的描写,而是为了展示“心灵状态”选定的一种情感对应物。弃妇的形象在这首诗里已经成了一个情感的象征符号,它的背后有深幽的象征内涵。象征诗形象的朦胧性,内涵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诗的读者带来了理解的困难,也带来了更柔韧的审美的弹性。弃妇的总体形象和各节的意象展开,以陌生和新鲜启示着读者创造性的想象。李金髮的诗被周作人称赞为新诗的“别开生面之作”,原因就在这些诗有一种“余香和回味”。

新颖繁复的意象之缺乏是新诗诞生之后最薄弱的环节。李金髮得益法国象征派的启示,非常重视诗歌意象的创造。这些意象有些来自西方文学的启迪,有一种陌生感,如“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有的就与传统的意象相联系,给读者亲切的联想,如长泻悬崖的“山泉”,与水漂流的“红叶”、“游鸦之羽”上的夕阳之火……一连串动的与静的意象,在抒情链条中构成意象的组合,把诗人的情绪暗示渲染得非常充分。这首诗说明,李金髮以自己丰富想象创造的纷繁新颖的意象,丰富了二十年代新诗的表现方法。李健吾先生说:李金髮对新诗最大的贡献是意象的创造,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读弃妇,有一种神秘的感伤氛围。神秘也是美的一种范畴。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李金髮特别注意意象与意象、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跳跃性。一些意象或诗句表面看没有什么连贯性,甚至往往打破了语法逻辑的规范。“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字面意义与内涵有很大距离,让读者去猜想。“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本是一个显喻,但后一句欧化的句式,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障碍,这障碍本身就是一神秘,征服神秘本身也是一种审美的愉快。有些词语的搭配,按习惯看来很不合理,如隐忧“堆积在动作上”,裙裾不仅“衰老”,还能发出“哀吟”,读者在这不合理的诗句中,如果进一步想象,就会更强烈地感到诗人表现的弃妇行动迟缓、精神恍惚、心境悲哀之极的状态。这些方法是怪异的,但在内在抒情上又是合理的,不相关的远取譬或通感的方法,起到了强化诗歌暗示功能的作用。

猜你喜欢
  • 国学名句“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出处和解释

    【名句】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语出唐代李白《梁甫吟》诗。才高德崇的贤人最初看起来与常人并无两样,一旦时机到来,就会干出非凡的事业来,这是平庸之辈所不能料及的。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信心。

  •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赏析》

    因为沈佺期伴随皇帝公主皇子多年,所以他的诗作多是应制诗,形式很华丽,被流放后风格却也发生过很大变化。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一帮诗人所作律诗使得这一体裁有了一些固定的格式,所以受到了后人很高的赞誉。   这首诗里用到了“鸣凤岭”和“饮龙川”两个

  • 忏悔录(全新升级修订版)

    【3231】忏悔录(全新升级修订版)(〔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崔建华译,浙江文艺出版社,7 9万字,2015年6月第1版,21元)△《忏悔录》主

  • 三国演义诗词之《庞统之死》鉴赏

    占岘相连紫翠堆 ① ,士元有宅傍山隈 ② 。 儿童惯识呼鸠曲 ③ ,闾巷曾闻展骥才 ④ 。 预计三分平刻削 ⑤ ,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星坠 ⑥ ,不使将军衣锦回 ⑦ 。 【释词】 ①岘(xia

  •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注释、译文和感悟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① 。(《老子·三十六》) 【注释】 ①翕(xī):意为收敛、闭合。固:必然。微明:些微的显现,征兆。 【译文

  • 朱秀海《朱秀海:泸州高粱红了》

    高粱是一种粮食。在我们这个时代说这样一句仿佛人尽皆知的话或许并不多余。还要再说一句:高粱红了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到了。还要再说的第三句

  • 田村隆一作品分析

    【生卒】:1923—【介绍】: 日本荒地派*诗人。东京人,毕业于明治大学文学科。1943年成为海军预备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事诗与诗论

  • 《流落乡间的人和事》崔东汇散文赏析

    走事儿事儿,是人生最大的事——红事和白事。按以前的老规矩,这两件事都要请响器班,响器班的演出叫走事儿。后来老规矩变化了一半,只有白

  • 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名诗《癸巳除夕偶成(其一)》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癸巳除夕偶成(其一)》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 ① ,忧患潜从物外知 ②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注释】 ①漏:古代利用漏水量来记时刻的仪器,也借指时刻。迟迟:缓慢。②物外: 世俗之外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