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聂政刺韩王 》全文和鉴赏
聂政的事迹,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他作为“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侠士而名垂青史,为了回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到韩国替严仲子杀死了韩相侠累,在史记中,他还将韩哀侯杀死。严仲子靠聂政结束了和韩相侠累的争端,这样,聂政也就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然而,蔡邕却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在琴操故事中讲述了另一种“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这个聂政,与史家名传中的聂政不同,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六国时代,有一位冶工为韩王铸剑,由于过了期限,被韩王杀死。他的遗腹子聂政长大后立志替父报仇。聂政曾乔装成泥瓦工混入王宫刺杀韩王,但未能成功。尔后跟仙人学琴,经过漆身改变了容貌,吞炭改变了嗓音,最后又击落了门牙,别妻离母,励精图治,整整十年,最后终于得以刺死韩王,实现了替父报仇的夙愿。
“历史”上的聂政是以身许人的普通刺客,是统治阶级内部争端的客观参与者,而“民间”的聂政,则是不畏强暴,大智大勇的平民形象。“聂政刺韩王”是一个悲壮的复仇故事,它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冶工之子,要向一国之君讨还血债。他是孤立无援的,但又是正义的,因而他不屈服于艰难困苦,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身心磨难,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人民崇拜这样的英雄。
整个故事的发展是通过五个层次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层次,简单交待聂政复仇之原由,以及聂政的第一次行刺,叙述之简练,过渡之流畅,令人叹服,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蔡邕的创作技巧,还是汉代民间文学的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以想见,聂政的初次失败是很自然的,一个普通的百姓要想接近戒备森严的国君,谈何容易!更何况要刺杀他呢!凭一时兴起,简单行事,缺乏深谋远虑和大智大勇,只能去白白送死。
第二个层次是这样描述的:“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虽然仅仅十数字,却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聂政终于意识到了自已的幼稚,意识到了路途的艰难,但仍未改初衷,开始锲而不舍地刻苦磨砺自己。
整整七年过去了,聂政的琴终于学成。七年间,多少风霜雪雨,他经受了数不清的折磨,这回,总该如愿以偿了吧!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篇故事的妙处就在于它的纡徐曲折,第三个层次又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情:聂政正准备进入韩国,中途遇到了七年未见的妻子,虽然他“易容变声”,但妻子仍然从牙齿认出了他。面对哭泣的妻子,聂政只毅然决然地回答了一句话:“天下人的牙齿都象聂政的,你有什么可哭的!”这冷峻的声音里,隐藏着多么痛苦的一颗心!天下难道还有比亲人相逢却不能相认更令人心酸的吗?理想的实现,该有何等艰辛啊!难怪聂政要仰天长叹。但聂政毕竟成熟了,为了替父报仇,一切都已在所不惜,他的志向更加坚定了,重又返回山中,敲掉了自己的牙齿,重新学习了三年,才进入韩国。
第四个层次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聂政的琴法达到了神妙的地步,使“观者成行,牛马止听”,终于吸引了韩王。韩王召见聂政,让聂政为他弹琴。机会终于到来了,聂政雄才大略,临阵不慌,他边弹边唱,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杀死韩王。这一层次的描写非常细腻,行文却很简练,表现聂政行动的果决,动作的麻利,歌颂了他的智慧。草菅人命的韩王“不得其死”,聂政的冤仇得报。十年磨砺,成于一朝,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一部分,写聂政母亲认尸自首,聂政的行动公诸于众,使故事更加完整。
“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是勇气和智慧的颂歌,是对献身精神的礼赞。它以聂政的十年苦练作为铺垫,表现他不同凡响的意志力,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样,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不可动摇的信念,为了理想的最终实现,勇于奋斗,敢于献身。人民世代传颂这些英雄的故事,它代表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后世人民所宏扬。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40字关于节约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节约的古诗,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者、诗名)。百度知道勤俭节约的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者、诗名)查看全部8个回答写回答有奖励需要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要完整、作
-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者,然后告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者,然后告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 2 ,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 3 ,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 4 ,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5 ,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
-
袁去华善写眷恋怀人之词,抒写别离相思,情意深厚。这首词是代思妇立言,以思念归人的情思寄托他的志向和感情。 词的上阕以景起,以情结。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中独取高洁狷介的梅花。但“陇头梅半吐”,山丘之端的寒梅含苞未吐,开首就显出景
-
作者: 钟敬文 【原文】: 小雨霏霏,轻寒凄恻,虽说
-
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呜呼,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
苏子瞻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
-
影梅庵忆语 《如皋冒氏丛书》本《影梅庵忆语》扉页书影 《如皋冒氏丛书》本《影梅庵忆语》正文书影 清代文言中篇传奇小说。一卷三十九条。作者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
-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
-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