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顺拾桑奉母”注释、译文和评说
诗曰:黑桑奉萱帏,饥啼泪满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②
【注释】 ①不给(jǐ):不能供应,不够吃的。异器:不同的器具。赤眉贼:涂抹着红眉毛的盗贼,实为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②萱帏(xuǎn wéi):萱,萱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帏,帐子。萱帏,母亲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母亲。
【译文】 汉朝蔡顺,少年丧父,待母亲很孝顺。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母子二人只得拣拾桑葚充饥。蔡顺通常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一天,巧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你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蔡顺回答道:“黑色的桑葚,熟了,甘甜,是给老母亲吃的;红色的桑葚,还没有熟,味道有些酸,是留给自己吃的。”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不但没有为难他,还送给他三斗白米、一条牛腿,让他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对此,有一首诗颂扬道:黑葚奉老母,红葚自己尝。盗贼知孝意,牛米赠义郎。
【评说】 “好的留给母亲吃,差的留着自己吃。”像蔡顺这样的儿子,做父母的没有白养。
其实,绝大多数的父母正是这样做的:好的留给孩子吃,差的留着自己吃。
2008年11月3日北京日报上刊登的赵瑜华女士的“娘和鱼”这篇美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实例——
我小的时候,家里缺衣少穿。娘是主妇,有好吃的总是先让老的小的吃,最后自己才吃。
有一次,四姨捎来几条带鱼。娘一阵忙活,鱼烧好了。我和妹妹什么也不顾,每人夹了一块就往嘴里放。等大家都坐好了,我和妹妹已吃了好几块。娘不住地把鱼往四姨碗里放,四姨又夹出来放到娘碗里,娘又夹出来放到爸爸和我们的碗里。
四姨说:二姐你也吃几块,别净顾他们,他们吃的日子在后头呢。娘说:我不爱吃鱼肉,不过这咸菜这么一炖还真好吃。
后来,偶尔有鱼吃的时候,娘总是吃点剩下的鱼头或喝点鱼汤,而且娘总是念念有词地说:这鱼头最好吃,鱼汤最好喝,鱼肉没什么味道。我们以为,娘真的不爱吃鱼肉。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也一天天长大,先后参加工作了。家里吃鱼的日子也越来越多了。我这时才发现,娘也爱吃鱼。有一次我对父亲说:记得娘不爱吃鱼呀。父亲说:当年为了让你们多吃上几口,你娘才说不爱吃鱼的。
我的眼睛湿润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参加工作了,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几条大大的鱼拎回了家;鱼炖好的时候,我不住地给娘碗里夹鱼,一如娘当年给我们夹鱼的样子。
再后来,我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懂得了做母亲的那份心,我给孩子讲当年吃鱼的故事。以后,无论是回娘家,还是娘到我家住,我都时不时地买上各种各样的鱼,让母亲吃个够。每每看到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津津有味吃鱼的样子,我的内心总有一种暖暖的涩涩的感觉:要是娘年轻的时候,有现在这样的条件该多好啊!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
-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 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 其一不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激励人上进的古诗词,内容包括鼓励人励志上进的诗句,给我十首关于勉励人上进的古诗,“激励人上进”的古代诗词。鼓励人励志上进的诗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网索轩窗邃,銮坡羽卫重。鷁舟还下濑,星使出飞龙。赋待三英集,词须五吏供。会看边燧息,横霈紫泥封。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作品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
-
林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2〕 ,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3〕 ,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4〕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5〕 ,东有崤、函之固 〔6〕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
-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即平居。这首小诗是诗人中年游宦,闲居思家之作。 首句说: 亲人从远方寄来的书信,和我夜来的归梦同样地沓远难凭,引起了我悠长的
-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
-
杀群牛喻 【原文】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餧食。时有一虎,啖[1]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