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贺敬之)赏析、读后感和阅读理解答案
回延安·贺敬之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延安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最为精彩。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延安十年,一旦重新投入母亲怀抱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诗人一上来就直抒胸臆:“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用上两个“呀”字,声调稍作停顿,语气开始转换——由一般的叙述语气转变为感叹语气,加上两个“莫”字,感情更见委婉,诗人那种既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的内心活动由此表现无遗。如果说这第一节所写的尚属拭目远望时的所思所想,那么第二节所表现的就是诗人抵达延安时的所作所为:“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前人在形容感情的逐渐强化时爱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诗人此刻“手抓黄土”的急骤的形体动作,恐怕比嗟叹永歌、手舞足蹈更为强烈,确是远方归来的人一旦重新踏上故土以后才会有的特定表现,能够迅速地引导读者进入诗人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不过,当读者刚闻到诗中散发出来的延安“黄土”的气息,诗人却欲纵故收,偏偏抽出笔来作了一番回溯和补叙:“……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梦中搂定“宝塔山”,是唯恐它跑了,飞了,这既是梦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孩子对母亲的真情表现。底下呢?梦境未断,夙愿已偿,诗人又即刻刹住,将读者的视线迅速拉回到现实:“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作开头这四节,内心活动和形体动作先后出现,往昔的梦境和当前的现实急剧转换,显得摇曳多姿,形神俱备。
从第二部分开始,感情的潮水渐趋平稳,开始向各个方位延伸。诗人十六岁那年冲破封锁线到达延安,在那里人了党,进了“鲁艺”,写过诗,编过歌剧白毛女……倘要一一道出,实在太费笔墨,诗人没有这样做,他采用赋比兼用的手法,选取了当年若干典型的生活情景,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是赋的写法。由东而西的地域一旦点明,诗人和战友们在延安各地参加大生产的热烈场面立刻如在眼前;肩上、手中一旦展现,诗人和战友们既有政治理想又重业务学习的风貌立刻跃然纸上。“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这是比的运用。前句叠用“树”字,后句叠用“亲”字,既是整齐的对仗,又是巧妙的比喻,用来作喻的纯粹是眼前景,仿佛极其普通,而所抒发的却是极其宝贵和难得的亲人情谊。再如“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把党对革命战士的长期培养和亲自派遣(抗战胜利以后,贺敬之作为华北文艺工作团成员越过黄河,到达张家口)这种原本极其丰富复杂因而也很难表现的事件刻划得如此鲜明单纯,亲切感人,确是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如果说第二部分是对以往各种场景的“面”的铺叙,那么,第三部分就是对老少三辈团聚的“点”的刻划。这里有气喘吁吁地跑进门来的老爷爷,有从当年的放羊娃成长起来的“社主任”,有毫不羞涩、争着把手拉的娃娃们,诗人在分别描写他们的面容身影的同时,又有总的概括的形容:“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样有分有合,既有人物描写,又有气氛渲染,就把一场老少三辈的团聚写得绘声绘色,活龙活现,透露出令人心醉的情谊和温暖。第四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第五部分展望美好明天,这两部分也有一些佳句令人过目难忘。
总起来说,流淌于全诗的“赤子”之情,分布于各节的有血有肉的切身感受,对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加上诗人特意择取的陕北“信天游”的艺术形式,所有这一切的有机结合,使得回延安既单纯又丰满,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咀嚼,进而闪发出耀眼的色泽和光彩。
-
“武松打虎”好在哪里?有人单纯从艺术技巧上讲它的故事情节如何险象丛生,罗列了“六险”,险到要“惊死读者”的地步。这种分析,固然足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揭示出“武松打虎”的艺术特色。但是,艺术的技巧不同于生
-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刘璋固庸主,谁为死不二。严子独何贤,谈笑傲碪几。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泪。吁嗟断头将,千古为病悸。
-
文字书简谨日文字书简谨日 【原文】 作文字纪月日,当以实言,若拘拘然必以节序,则为牵强,乃似麻沙书坊桃源居士辈所跋耳。至于往还
-
宋·苏轼蜀中有杜处士者好书画2,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绵囊玉轴,常以
-
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下有朱门家,破墙围古屋。举鞭叩其户,幽响答空谷。入门所见夥,十步九移目。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林中百尺
-
拾秋辞 (乡土散文《麦颂》零伍叁)湖北 雪雁鸣千峰远眺,红叶飘香,分山界水邻邦。众谷多林,枫重杏叠浓妆。溪泉倒映彩页,落叶飞、不计
-
[清]蒲松龄 芳春无地不成欢,二月风和夜不寒。 强饮酒因迟好客,倒骑驴为爱佳山。 齿牙摇落谈无碍,故旧凋零兴亦阑。 世事年来方阅尽,眼中始觉海天宽。 在早春二月和煦的阳光下,一位老人,或倒骑驴背,徜徉
-
【注释】:这首词紧扣赏花来写,句句有花,实则句句写人,惜花亦即惜人。作者既不雕章琢句 ,也不刻画景物,只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抒写自己从赏花中悟出的生活哲理,立意既新,理趣尤富。全词以议论为主,但由于手法的曲折委婉,语气的跌宕起伏,读来丝毫不觉板
-
作者: 靳极苍 【本书体例】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