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浮江》
李梦阳浮江明山水诗鉴赏
李梦阳
浮江晴放舸,挂席晓须风。
日倒明波底,天平落镜中。
开窗问赤壁,捩舵失吴宫。
万古滔滔意,浔阳更向东。
“化美为媚”,是德国十八世纪文学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著名艺术见解,唐代司空图诗品谈流动之美时所说的 “若纳水輨, 如转丸珠”, 其实也包含了化美为媚的艺术思想。 化美为媚, 或者说流动之美,就是描绘事物的动态,或从动态中描绘事物。明代诗人李梦阳虽然不一定从理论上懂得什么是化美为媚,但他的这首五律浮江,却也充分表现了事物的流动与运动之美。
浮江一诗,大约是诗人沿江东下时泛舟于湖北鄂城一带的作品。三国志吴志: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李梦阳一开篇就喝醒题目,让“浮江”二字高踞题顶,笼罩全篇,并以“晴”、“晓”二字烘染环境和气氛,以云帆高挂正面补足浮江的形象,笔姿飞舞,气势宏壮。接笔写浮江时所见的景物,仍然从动态着笔: 水上浮光耀金,本来是形容词的“明”字这里兼作动词用,一经化静为动,更觉声光并妙; 蓝天照映江面,好象落在镜中一般,“落”字缩短了江天之间的空间距离,又使得静止的天宇有飞动之势。颈联写浮江的行程,有如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 刚才开窗之时还见到江边的赤壁,转舵之间吴宫就消失在飞舟之后了。这首诗写了三个地名,赤壁、吴宫与浔阳依次而下,那么,吴宫当在赤壁与浔阳之间,地为古今鄂城县境。“失吴宫”的 “失”字下得很妙,本来是船行如箭,诗人却把静止的吴宫写成转瞬即逝,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法,使笔致显得空灵活跳。诗人玉屑论“句中有眼”时说: “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盖五字诗以第三字为眼,七字诗以第五字为眼也。”李梦阳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四句的第三字,全部都是动词,一经匠心安排,在全诗的化美为媚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结尾一联,概括了长远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写足了浮江的豪情,同时,诗人仍然是从事物的运动状态着笔,传神地表现出江流浩荡、直趋东海的胜概,可谓壮采飞腾,寄兴深远。
流动的运动的形象较之静态形象更富于生命感和美感,也更能调动读者联想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对生活的动态美的想象,李梦阳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正是如此吗?
-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作品赏
-
不论我在南方冒着赤日炎炎, 或在阳光无力融化冰雪之处, 或在阳光和煦的温暖国土, 不论与狂人为伍或在哲人之间, 不论我身份是高贵或是低贱, 不论是长夜漫漫或白昼短促, 不论是晴空如洗或乌云密布, 不论
-
本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是何绍基仕途光明,一帆风顺之时。从诗作中,我们就可以充分领略到这位涉世未深的典型士大夫诗人当时那种恬静、安适的情怀。
-
山鸡舞破半岩云,菱叶开残野水春。应笑武都山下土,枉教明月殉佳人。
-
作者: 曹增渝
-
【原题】:同谊夫国才饯季然于普门院取壁间五字诗各探一句为韵赋五诗某得共饮碧苔畔
-
刘方平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题目中的“代
-
《海棠·垂丝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孙惟信袅袅垂
-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披襟有余凉,拂簟无纤埃。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蝉迎节又
-
一种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派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奥地利。 新浪漫主义是一种混合体,其中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也有浪漫主义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