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
【原题】:衡岳左右道旁茅舍竹门中有老人八十一岁宣和间尝为芜湖尉因官火弃官寓湖湘无生涯救灾者时过问经义遂相资助皆自言如是予饭其旁饭已即行马上拟成
-
过百家渡四绝句(选三)其二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其三柳子祠前春已残,新晴特地著春寒。疏篱
-
墨梅[1]王冕【原文】吾家洗砚池[2]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4]。【注释】[1]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
-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
受命分行摄上公,紫微人在玉华宫。楼台碧瓦辉云日,莲芰清香带水风。每接少年嗟老病,尚能联句恼诗翁。凌晨已事追佳赏,绿李甘瓜兴未穷。
-
注解:《芳华》小说讲述了世纪年代,一群从大江南北招募而来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所经历的残酷的青春、隐忍的爱情和坎坷的人生。
-
厉鹗的《宝应舟中月夜》讲述了一位游客在船上欣赏美丽的月夜景色的故事。文章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倒映在水中的美感。同时,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展示了游客内心的喜悦和惊叹。整篇文章通顺,符合原意,读起来令人愉快。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吊钟海棠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倒挂金钟”的诗句,描写“倒挂金钟”的诗句,关于吊烧鸡的古诗句。1. 金钟倒挂点点红,2. 含露吐珠自多情。3. 赏花看花心儿醉,4. 女儿红妆正年轻。5. 长恨春归无觅处,6. 不知转如此中来。7.
-
萧绎的《春别应令诗四首》,连同萧纲、萧子显的唱和之作,都是七言四句结撰成篇的短诗。
-
尊前一把横波溜。彼此心儿有。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偎人欲语眉先皱。红玉困春酒。为问鸳衾这回後。几时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