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令·春欲尽赏析》
旧体诗、词大体上有齐言与长短句之别。但词中也有少数齐言者,这首词基本上一句一意,句子间不免省略叙写与过渡的词语,出现若干空白。这就需要比勘揣摹,发挥联想,方能对词意有充分的体味。
此词的题材是最常见的暮春思妇之闺怨。但用三字令这一特殊词调,在表现上显得格外别致。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三句,是说暮春的白昼一日长似一日,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遣词上容易使读者联想到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和白居易“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买花)等诗句。然而此词的女主人公在这样绵长的春日,却无心参加赏花士女之行列,独自闷闷在家。“罗幌卷,翠帘垂。”就表现出这样的意态,同时词意就自然由外景描写转入闺房之内。一“卷”一“垂”,又正好暗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她深锁春光而犯愁,原来她正看这一封信——彩笺书,流着泪。从“两心知”一句看,这信与其是她自己写就的情书,无宁看作是远方寄来的尺素。否则,便应是“忆君君不知”了。然而,书来正意味着人不来。那人一去或许经年,须知“红粉”楼中正计日。
过片紧承此意,“人不在”三字,形容女子的孤单;“燕空归”,似乎暗示来信徒增幽怨,又有以双飞燕反衬孤独处境之意。想必来信中有许多托词,但不能改变一个铁的事实:“负佳期”。想当初离别,必有盟誓“两心知”。而到今日,又苦留后约将人误。这里词语虽简单,怨思却甚深。“香烬落”,极见境之清寥;“枕函欹”,又极见人之无聊。此时心情,知之者其唯“枕函”乎!以下写景,又由室内推移室外,时间已由上片的白昼推移到夜晚。“月分明,花澹薄”,这是花好月圆之夜。花的“澹薄”是沐浴月光之故。但这花好月圆,却不能慰藉孤栖者的愁怀,反而徒增感伤。以景写哀,倍增其哀。同一美好之花、月,分形以“澹薄”、“分明”的对比词语,拨换字面,颇增情致。
这词在歌筳演唱该是很富情味的。它出句短促而整齐,断而不见、乱,真有明珠走盘之清脆感、节奏感。
-
【出典】 《楚辞》战国楚·屈原《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东汉·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 【释义】 羽人丘即丹丘,是神话传说中仙
-
清·潘荣陛2元夕妇女群游3,祈免災咎4。前一人持香辟人5,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
-
柳辩奉和晚日扬子江应教诗大江都会所,长洲旧有名。西流控岷蜀,东泛迩蓬瀛。未睹纤罗动,先听远涛声。空蒙云色晦,浃迭浪华生。欲知暮雨歇
-
《梅花·梅花开到八九分》咏梅花诗鉴赏 叶燮亚
-
欧阳永叔李秀才东园亭记 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
《菊花·又题花卉绝句(之四)》咏菊花诗鉴赏 林
-
宋·李弥逊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风高帆影疾,目送
-
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荣贵当及时,春华宜照灼。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
-
勤奋能使业务精进,荒废则过于嬉戏。行为的成就离不开深思熟虑,盲从将导致毁灭。这句话提醒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思考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
罗马 罗马(Rome)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象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现在它的光荣虽然早过去了,但是从七零八落的废墟里,后人还可仿佛于百一。这些废墟,旧有的加上新发掘的,几乎随处可见,像特意点缀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