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遇雨赏析》
这首诗据说是在革命斗争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作者写此诗作为联络暗号用的。
诗的起句就点题,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天宇之大,一雨能够延绵亚美二洲。也就是说,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洒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洒在已离之亚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暂时按下。已离之亚洲,则令诗人浮想联翩,绾今及古,于是以“浪淘天地入东流”承接,第一二句联系紧密,结构更显紧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亚洲大地那种壮阔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滚滚东流,“浪陶天地”,这是何等的气魄,“入东流”,则又指明了了天地运行的真理,也预示着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定当掀起一波铺天盖地的巨浪。而这句诗又自然而然地与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联系起来。但诗人并不苟同于坡仙的怀古伤今,于是转出新意:“却余人物淘难尽。”“却”字关联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瞬息即被历史之波浪长流所淘尽。但也就是这种突兀,更能将作者自己与古代的风流人物之间那种反差体现出来,于是,诗的最后一句“又挟风雷作远游”,便表示了自己壮志未泯,此番远游美洲决不消极逃遁,而是另有一种风雷大志包藏胸中。风雷本是一种自然天象,风雷大作则宇宙震颤,以往的古诗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为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风雷这种惊天动地的现象来表明自己立志开创一番宏图伟业的决心。此句在这里,出自一个在戊戌变法中遭到惨败的重要人物之中,这种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诗托雨写志,表现了作者并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胸怀远大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带出不平常的情。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遥视亚美二洲;身处政治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来。境界开阔,情怀高远,有一种奔放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①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②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③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
-
《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
交友类名言赏析《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孤松节操乖今俗,独凤文章得古风。|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孤松节操乖今俗,独凤文章得古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品赏析【注释】: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
-
辛卯年,天寒腊月二十五,大禹手绘营集学员远足于古长安太兴山。早四更起床坐车出西安城,向太兴进发,沿山路徒步而上,至无路可行,领航人双足开路,行至天梯,折道而返。达南天门天色渐晚,融雪成冰,众人困于此地
-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于虚文烨烨者,于本实必薄。
【名句】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于虚文烨烨者,于本实必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①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②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