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脚印的唯美诗句,内容包括形容足迹的诗词,关于脚印的句子,以“纷飞的脚印”作一首优美的短诗。脚踏实地踏雪无痕挨山塞海 比肩叠迹稳重沉甸甸请看看下面的一些话语 自己提取一些对你有用的词语 漫长悠远 永恒 无数的脚印就是生命的诠释当
-
小说正文叙北宋神宗年间事,但与宋元早期话本古朴的语言风格异趣,郑振铎推定为元明间的作品。胡士莹则认为: “本篇疑出冯梦龙手笔。” (《话本小说概论》) 冯氏又将此故事收入其《情史》。明人汪廷讷根据这一
-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合着油垢味直薰
-
城南韦杜潏川滨 ② ,工部千秋庙貌新 ③ 。 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 ④ 。 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写弄音 ⑤ 。 稷契平生空自诩 ⑥ ,谁知祠客有经纶。 ①杜曲: 古地名。在今长安县少陵原
-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是诗人由于参与永王李磷起兵事件而遭流放夜郎(今贵州省东部),途经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本
-
朱熹 靖康之难 (1) ,钦宗幸虏营 (2) 。虏人欲得某文 (3) 。钦宗不得已,为诏从臣孙觌为之; 阴冀觌不奉诏 (4) ,得以为解 (5) 。而觌不复辞,一挥立就,过为贬损 (6) ,以媚虏人
-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情恋母爱”类的诗句。
-
《碧 野天山景物记》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碧 野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
-
本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印度印地语诗歌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阴影主义”一词是从孟加拉语借用来的,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阴影主义派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