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明清小说之《三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内容解读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明清小说之《三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内容解读与赏析

小说正文叙北宋神宗年间事,但与宋元早期话本古朴的语言风格异趣,郑振铎推定为元明间的作品。胡士莹则认为: “本篇疑出冯梦龙手笔。” (话本小说概论) 冯氏又将此故事收入其情史。明人汪廷讷根据这一故事编成彩舟记传奇,今载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此外还有据此改编的传奇数种,如王翊的红情言、史槃的吐绒记等,并载于古本戏曲丛刊三集。

在“三言”众多的言情之作中,这篇小说是颇具特色的一篇。首先,在描写男女爱情时,作者并没有对爱情的深层内涵加以开掘,男女主人公吴衙内(吴彦)、贺小姐(贺秀娥)之间萌发的只是一种一见倾心式的爱情,郎才女貌是两情相悦的媒介。这是当时社会中青年男女所能企求的最圆满爱情理想。人们并未从这种情爱中发现多少精神内容,但恰恰是这种基于人的本能要求的情欲,最鲜明地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其次,在展示这种情欲时,作者并未作粗俗低劣的描绘,而是着力揭示它与封建伦理纲常、规范习俗所发生的深刻矛盾,从而引发出一系列喜剧冲突与滑稽场面。小说的喜剧风格与情节构置完全建立在这一基本的矛盾冲突之上,因而能启迪人们在忍俊不禁中认识封建礼法纲常的压抑人性的本质。

小说的前半部分着重对男女双方“咫只天涯”的恋情进行渲染。作者特意安排两船因风浪之故相傍而泊,而且两船的主人又有通家之好。如果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双方的子女由结识而至交往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那样一个社会中,近在咫尺却只能望眼欲穿,更不要说互通款曲了,大有“蓬山此去无多路”却“更隔蓬山一万重”之概。这就相当尖锐集中地揭示出这种社会伦常的悖谬。但这仅是事件的起因。小说的后半部分则以夸张的笔法描绘“男女之防”所引出的轩然大波,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作者在前半部分特意交代吴衙内的过量食欲,以为伏笔,后来这一细节就成了触发一系列喜剧冲突的关键。按理说,在弹丸之地的船舱中发生小姐藏公子这样的风流韵事,定是破绽百出,再加上吴衙内特大的胃口,是极易暴露的。但贺氏夫妇却浑然不觉,只以为女儿得了怪病,于是求医问卦,忙个不亦乐乎。中间又插入对三个庸医丑态的大段描写,他们的信口雌黄只落得被贺小姐背地冷笑。这些描写并非闲笔。如果仅仅将这些理解为对庸医的讽刺,那还只是触及了问题的表层。对庸医的漫画化与对贺氏夫妇的夸张描绘,目的都为了说明,封建道德规范视性爱为一种原罪,由忌恨到讳言,乃至形成一种冷漠的心态:父母可以关心子女的冷暖痛痒等各种需求,唯独不会去理解、考虑他们的性爱要求;医生更不会去探求人的潜意识中的性心理,其结果只能是信口乱道,不着边际。久而久之,这个领域从危途、禁区逐渐发展到被人们完全忘却,积淀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这确是我们小说研究中值得探索的问题。上述的漫画式的描绘正是这种悲剧的喜剧化表现。小说最后写吴衙内不慎打鼾而败露真情,这一自我暴露的情节意在表现周围人们的麻木不仁,为这一喜剧添上了最后一笔闹剧的色彩。小说以这种喜剧式的揶揄,对道学家鼓吹的“天理”下了一个极好的针砭。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表现“人欲”向“天理”的冲击时,对女主人公的描绘更为丰满,人物形象更具光彩。小说中的贺小姐远比吴衙内果敢主动,有胆有识。自她倾心于吴衙内后,作品通过大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她爱情的炽烈,后来又通过梦境进一步展现她的执着追求。梦醒之后,又是她主动邀约吴衙内,为了幽会又将丫头灌醉;及至开船,吴衙内惊惶失措,一筹莫展,又是她镇定自若,设计应付。此后在与父母、丫环、医生等的周旋中,处处表现出她的聪明与胆识,尤其在发生了吴衙内大食量事件之后,她依然应付裕如,事情败露后,又以一席话说得母亲哑口无言。其品格才能压过须眉。相比之下,吴衙内只是一个被动的陪衬角色,有时甚至显得庸懦、窝囊。作者的这一处理,意在强化作品的反传统力度。相对男子而言,女子受所谓的“天理”压制更甚,情与欲对女子来说是无分的,有情已属大逆不道,更不用说去追求爱情的权利了。而作者偏要着力表现女子对爱情大胆主动的追求,这比通过一个男子来表现“人欲”对“天理”的抗争更为深刻有力。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话本、戏曲的爱情故事中,不少女主人公往往较男主人公更有光彩,更为动人。无论是莘瑶琴还是杜十娘都是如此,而牡丹亭 中杜丽娘竟至为爱情而出生入死,堪称这一系列形象中光彩熠熠的典型。

最后应当指出,我们对这篇小说的反传统意义也不能估价过高。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反传统的力量始终未能突破封建伦常的框架。作者有意识地将吴、贺的偷情纳入这一框架,从未越过雷池一步。首先,正文前的入话就颇可玩味。这则入话写南宋秀才潘遇进京会试,本来命中注定要高中状元,却在客舍与店主之女私通,约以成名之后,娶为侧室,不意竟因此而丢了状元,落第而归,郁郁而终。作者指出:“大凡行奸卖俏,坏人终身名节,其过非小。若是五百年前合为夫妇,月下老人赤绳系足,不论幽期明配,总是前缘判定,不亏行止。”显然,作者要以这则入话与正文相映照,以潘遇之过错来反衬吴、贺之正当。作者用“定命论”的锦被将一切盖过,于是偷情反成了美谈,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指出的: “作者是寻到了更大的帽子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接着,在正文中又写到贺司户一见吴衙内即赞其人品,欲招为婿;事发之后,又借贺夫人之口说出“原是门当户对,独怪他不来求亲,私下做这般勾当”之类的话。最后,又以吴衙内高中科第,夫荣妻贤来补足这一段美满姻缘。于是这一婚姻以它本来应该有的完满结局而告终,唯一的不妥只在于它所采取的偷情的形式,而本质上于纲常名教无悖。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也是小说不可避免的局限之处。



猜你喜欢
  • 《时之罪恶》鉴赏

    作者: 曹增渝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注释、译文和感悟

    天视自 ①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尚书·泰誓中》) 注释 ①自:从。过:过错。 译文 上天所见,都是来自民众的所见,上天的所闻,都是来自民众的所闻。老百姓有什么过错,都是我君王

  • 刘禹锡《和重题》全诗赏析

    林端落照尽,湖上远岚清。水榭芝兰室,仙舟鱼鸟情。人琴久寂寞,烟月若平生。一泛钓璜处,再吟锵玉声。

  • 谈迁矢志编《国榷》

    谈迁矢志编《国榷》谈迁是明清之际一位著述谨严、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虽然谈迁家境贫寒,但自幼就酷爱历史,而且这种独特的兴趣随着年龄的

  • 《永遇乐·阁雪云低赏析》

    此词应与《江南好·行锦归来》词作于同时,即1242年(淳祐二年)、1243年(淳祐三年)间。是时梦窗尚在苏州。    “阁雪”三句,未探梅先言天气。“阁”,搁也,引申为停止。此言室外纷纷扬扬的雪花虽然已经停住,但是冻云层层却压得使人几乎

  • 李白《越中秋怀》全诗赏析

    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爱此从冥搜,永怀临湍游。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观涛壮天险,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岁晚悲东流。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 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

    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示了东周

  • 首饰相关古诗词(关于首饰的古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首饰相关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首饰的古诗,关于首饰的古诗,与首饰有关的古诗词。韦应物1. 咏玉 乾坤百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玉器,真性一朝伤。2. 咏水晶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铄愁成水。3. 咏

  • 《春夜喜雨·[唐]杜甫》原文与赏析

    [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

  • “入其国,其教可知”注释、译文和感悟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 ① ,《乐》教也;洁 ② 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 ③ 比事 ④ ,《春秋》教也。(《礼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