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清夜无尘赏析》
此词或为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
词中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
起笔写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尊,独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无穷。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此词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这首词里把“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象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心情苦闷之时,寻求着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陶陶”,欢乐的样子。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只有经常“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但苏轼又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东坡将此概括为:“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首行香子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象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此词虽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
-
作者: 〔英国〕D·H·劳伦斯 【原文】: 严寒持续了
-
【题 解】此文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写给当时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使韩琦的信,希望得到他
-
此词上片以三个四字句领起,利用时地景物的有机统一,简洁地点出庭院深深、春意盎然,为寻访恋人作了铺垫,以无声出意境。而重在写景叙事,可以分为前三句、后二句两个层次。“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三句交待自己重访旧地的时间、地点及道路情况
-
【4849】方步行(徐文秀著,党建读物出版社,15 4万字,2019年7月第1版,42元)△3辑。2017年5月以来在报刊上发表的69篇文章。〇“方步”是
-
子游为武城 ① 宰。郭门之垤 ② ,有鹳迁其巢于墓门之表。墓门之老以告曰:“鹳,知天将雨之鸟也,而骤迁其巢,邑其大水乎?”子游曰:“诺。”命邑人悉具舟以俟。居数日,水果大至,郭门之垤没而雨不止,水且及
-
铃铃铃,手机脆响,这么晚了,谁呀?我随手摸起枕边的手机,睁眼看显示,是一个文友打来的。我参加山东省作协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采访采风活
-
古文观止·张溥·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
-
作者: 龚协 【本书体例】
-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照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山溪猥至,渡溯无边,险径游历。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孟郊的诗句
这是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句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全诗描绘了作者临别前匆忙缝补衣物的场景,心中却担心恋人的归期。上一句描写了作者匆忙背包离开的情景,下一句则描写了作者对恋人归期的担忧。这句诗灵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和离别之情,展示了离别时的无尽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