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送赏析》
开头两句写诗人临别时那种长期飘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客心”谓异乡作客之心;“百念”,谓百感交集。何逊一生仕途并不亨通。他先在扬州刺史、建安王萧伟幕中掌记室,“后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俸。后稍失意……自是疏隔。”(南史本传)遂迁安成王萧秀幕中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中丁母忧归。后又除庐陵王萧续幕府记室。大约四十岁左右即死去。故其作客异乡,当与仕途坎坷有关。所谓“百念”,诸如异地思乡之愁,羁旅行役之苦,仕途渺茫之忧,人情冷暖之感,友朋难舍之念等,皆在其中。不难想见,其心情已经够沉重了,更何况而今又将孤身一人再度千里奔波飘游远方呢!眼前尚有朋友饯行送别,联句慰勉;顷刻之间,就将茕独孤舟,餐风饮露了。“孤游”,既突出自己征途中的孤独寂寞,又包含着对友朋的无限惜别之情。两句通过“已”、“重”二字构成递进关系,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复杂感情的重量,而与送者临别依依难舍之情也就隐然蕴藏在字里行间。
三四两句,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是借景寓情,含有象征意义。江天忽然浓云密布,烟霭黯然笼罩江面,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狂风乍起,江水顿时涌起滚滚白浪。这云暗天低,烟波浩渺之景,恰与诗人此刻百感交集,愁绪茫茫之情相切;这狂风巨浪,暴雨将临,不仅是诗人心潮澎湃的感情外化,而且还形象地象征着、预示着旅途中等待着他的将是江上风雨一般的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严峻考验。
送行留别这类诗,一般多是以情结出主旨,或惜别,或劝勉,或叮咛、或祝愿。试看何逊集中此类篇什亦多如是。如赠江长史别:“安得生羽毛,从君入宛许?”送韦司马别:“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别沈助教:“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临行与故游夜别:“相悲各罢酒,何日同促膝?”送褚都曹:“本愿同栖息,今成相背飞。”这是何逊为朋友送行。至于他留赠为他送行的朋友,则如赠韦记室黯别:“无因生羽翰,千里暂排空。”相送联句三首结尾云:“一朝事千里,流涕向三春。”“愿子俱停驾,看我独解维。”“以我辞乡泪,沾君送别衣。”无不以抒情结出主旨。唯这首以景作结,不仅以写江上实景见工,并且景中寓情,物我融一。比兴之意优游不竭,耐人寻味。堪称别具一格。陈祚明评何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卷26)沈德潜亦称其“情词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卷13)殆指此类。
联句源于相传汉武帝与臣僚共作的柏梁台诗,但每人各作一句;晋代贾充夫妻联句,则人各二句;自陶渊明与愔之、循之联句,才发展为人各四句。南北朝时,联句之风盛行,鲍照、谢朓、范云、庾肩吾等人所作皆夥。与联句相对,凡无人续作或续而未成,则仅存的四句便称为绝句。“绝句”之名粱代始正式出现,何逊正当其时。此篇不仅两联对仗精妙,且词句精炼、风格清新,短短四句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在的描写,又有对未来的忧虑,包孕丰厚,已开唐人五绝气象。唯所押为仄韵,而平仄尚未完全规范,则又带有格律诗草创阶段的痕迹。
-
鳏茕心所念,简牍手自操。何言符竹贵,未免州县劳。赖是余杭郡,台榭绕官曹。凌晨亲政事,向晚恣游遨。山冷微有雪,波平未生涛。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直下江最阔,近东楼更高。烦襟与滞念,一望皆遁逃。 作品赏
-
古文观止·史记·外戚世家序① 自古受命帝王及
-
题解 这首诗是《游仙诗》十四首中的第二首。诗中借想象中鬼谷子清高绝俗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出世隐逸的赞美和歌颂。 原文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
夫方策既载〔2〕,皇王之迹已殊〔3〕;钟石毕陈〔4〕,舞咏之情不一。虽渊流遂往,详细异
-
清晨下直大明宫,驰马悠然宿露中。金阙云开沧海日,天街雨後绿槐风。岁华忽忽双流矢,鬓发萧萧一病翁。名在玉堂归末得,西山画阁兴何穷。
-
原文 《破阵乐》,被 1 甲持戟,以象战事。《庆善乐》,广袖曳 2 屣 3 ,以象文德。郑公见奏《破阵乐》,则俯而不视;《庆善乐》,则玩之而不厌。 选自《隋唐嘉话》 注释 1.被(pi):穿在身上或披
-
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遥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出处】唐杜甫《 阁夜 》。 【意思】唉!我漂泊西南,与朝廷关系疏远,亲朋好友也久断音讯,只好任其冷漠寂寥。 卧龙: 指诸葛亮。跃马: 指公孙述。述在西汉末曾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出处】唐王建《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 【意思】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不知婆婆 的口味,就先叫小姑尝尝味道。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