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雁过妆楼·梦醒芙蓉赏析》
此词是作者怀念苏州去姬的词。
“梦醒芙蓉。风檐近、浑疑佩玉丁东”二韵,从盼望去姬归来兴起。芙蓉帐中梦醒,听到房檐风声,还疑似去姬衣带上玉佩丁东作响。
“翠微流水,都是惜别行踪”一韵,见景思人,写惜别之情。门前的青山绿水,都引发对去姬行踪的怀恋之情。“都是”二字,形容思念之深,映入眼帘的一切景象,都能勾起对爱姬的惜别之情。这里可能就他们分手之处,当时离别的行踪,念念不忘。
“宋玉秋花相比瘦,赋情更苦似秋浓”一韵,写相思之苦。宋玉有悲秋之赋,今日“我”的痛苦,比宋玉悲秋更苦,这是更进一层的写法。衬出对去姬怀恋的苦衷。作者喜用“瘦”字,如:“泪鸿怨角,空教人瘦”(瑞龙吟);“玉痕消,似梅花,更清瘦”(夜游宫);“诗清月瘦昏黄”(高阳台)。这大概受李清照名句“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绿肥红瘦”(如梦令)的影响。
“小黄昏,绀云暮合,不见征鸿”一韵,写时间转瞬已是黄昏日落,但仍不见鸿雁传书。
词的上片,从梦醒至黄昏,终日思念去妾,依依惜别、望归之情,渗透纸上。
“宜城当时放客,认燕泥旧迹,返照楼空”一韵,承上回溯爱妾初去之时,如今燕泥旧迹犹存,但已人去楼空了。一个“认”字,写出对去妾的念念不忘。“返照”与上片“黄昏”相应。此韵用顾况宜城放琴客歌典故,隐示作者苏州去妾之事。
“夜阑心事,灯外败壁哀蛩”一韵写今情。夜深人静,心事重重,室外破墙根下,蟋蟀哀鸣。一个“哀”字,反衬心事的哀苦。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江寒夜枫怨落,怕流作,题情肠断红”一韵,承上进一步写“夜阑心事”。由秋枫叶落联想到红叶题诗故事。这是唐代盛传的良缘巧合的传说。唐宣宗时,舍人卢渥偶从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面题有绝句一首,他就收藏在箱子里。后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前往择配,恰巧选中题诗者,婚后,宫女在箱中发现红叶,卢渥方知题诗者就是他的妻子。(见范摅云溪议卷十)这个典故本极平常,作者用一“怕”字,反其意而用之,完全融入个人爱情悲剧。“怨落”与“肠断”都是作者的心理反映。这里见出活用典故的方法。
“行云远,料淡蛾人在,秋香月中”一韵,写去姬远在月中。这里连用“行云”、“淡蛾”,暗喻去姬,引发读者联想美女的形象。人在月中,可望而不可即,一个“远”字,写出作者相思的怅惘之情。
词的下片重点描绘作者的“夜阑心事”,“哀蛩”、“怨落”,把昆虫、植物拟人化,又活用红叶题诗典故,都反射出作者对去姬思念之深,怀恋之切。
这首词描绘作者终日思念去姬的心绪,在艺术手法上有两点较为突出。
一是见景生情:清晨梦醒,听风声、水声、观秋花,处处都引发惜别之情。又“小黄昏、绀云暮合”夕阳西下,不见传来书信,内心何其失望与惆怅。由“灯外败壁哀恐”,搅扰“夜阑心事”。见到月中桂树,联想到“行云远”人在月中。情景相融,意境优美。
二是活用典故:如“宋玉秋花相比瘦,赋情更苦似秋浓”,用一层写法,自己怀人之苦,甚于宋玉悲秋。又如“宜城当时放客”,用顾况诗意自喻苏州去妾之事,亦较自然。又如以红叶题诗之典,加一“怕”字,境界耐人体味。尾韵暗用楚王与神女相会之事以及嫦娥奔月故事,与作者思念去姬之情,也较吻合。
-
望月怀远张九龄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②,竟夕起相思③。灭烛怜光满④,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⑤。【注释】①
-
[唐]陈子昂仲尼探元化,幽鸿顺阳和。大运自盈缩,春秋迭来过。盲飙忽号怒,万物相分劘。
-
典源出处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 (xie) 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
-
水调歌头①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2〕 。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乃]及皇时 〔3〕 。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 〔4〕 。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
-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周一首古诗词注音版,内容包括古诗300首大全拼音版,诗经中的一首诗注音版,一年级古诗带拼音,急求。01 咏鹅 骆宾王 é é é 鹅 , 鹅 , 鹅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
-
宋·沈括 钱氏 ② 据 ③ 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 ④ 两三级 ⑤ ,钱帅 ⑥ 登之,患 ⑦ 其塔动。匠师云:“未布 ⑧ 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 ⑨ 使其妻
-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蹙蛾眉①。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注释】 ①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颦蛾眉:皱眉。 【简析】 这是写弃妇
-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② ,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 ③ ,文至于韩退之 ④ ,书至于颜鲁公 ⑤ ,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