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讲学》原文、注释和解析
南朝·宋·刘义庆
远公在庐山中2,虽老,讲论不辍3。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4,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5,与时并明耳6!”执经登坐7,讽诵朗畅8,词色甚苦9。高足之徒10,皆肃然增敬。
1 远公:晋代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并在此讲学。2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3讲论:指讲论经书。辍(chuo):停止。4桑榆之光:日落时的光。日落时光斜射在桑树和榆树的树梢,用以比喻人的老年。5朝阳之晖:比喻人的青少年时期。6与时并明:意为随着时间一同放出光辉。7经:经书。8讽:背诵。9苦:意为恳切。10高足:即高足弟子,门徒中品学优秀的人。
【析点】 高僧慧远老了,“老”是他不可逆转的现状;但文中一个“虽”字,现出了他知老而不屈服于老的心态。日日“讲论不辍”正是这种心态的具体表现。正因为他知老,所以格外珍惜生命,并把希望寄予身边的弟子;正因为他不屈服于老,所以他毫不懈怠地孜孜于事业:“讲论不辍”这一行为的心理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基于此,见到弟子中“或有惰者”,他定然是十分焦急而痛心,然而他不急不躁,既不痛斥,也不挖苦,只是道出了“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这经典性的语言,接着立即讲经。他那手持经书登上讲坛的端严仪态,响亮畅达的诵经语调,恳切痛心的话语表情:一个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长者形象巍然树立在我们面前。弟子们的“肃然增敬”,从侧面对这一形象进行了烘托。作者从行为、话语、声调、动作、表情以及周围弟子的反映诸方面,寥寥数笔完成了远公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他的弟子,千百年后的读者又怎能不对这位高僧更增敬意!
远公以朝阳与夕晖比喻人的青年及老年,极具启发意义与审美意义,它能激励青年人振奋精神,珍惜现在,切莫蹉跎时光;也表现出老年人对晚辈的激励与殷切期望。
-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 ,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
-
顾夐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 眉敛,月将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
-
下里冯生宁屑去,湖海陈侯犹肯来。诗书好在家四壁,蒲柳蓊然城一隈。骑上下山亦疏矣,鲦従容出何为哉。市桥十步即尘土,晚雨潇潇殊未回。
-
王介甫王深甫墓志铭 吾友深父,书足以致其言,言足以遂其志,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
-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
月气初升海,屏光半隐扉。寒消觉春尽,漏永送筹希兰烛风惊烬,烟帘雾湿衣。清羸急宽带,频减故时围。
-
作者: 戎耀文 【本书体例】
-
西郊黄土没车轮,满面风埃笑路人。已放役夫三万指,従教积雨洗残春。枝上稀疏地上稠,忍看红糁落墙头。风流别乘多才思,归趁西园秉烛游。
-
作品:《隋书》 简介《隋书》,唐魏徵等撰。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
-
我要为您说的,还是原时民国的那段事。六月夏时的光景,不下雨是炎热透顶的天,周围是一大片热得发亮的光,连风也是热的。要是下起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