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驹《题湖南清绝图》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韩驹题湖南清绝图
故人来从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①
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②
下有潇湘水清泻,平沙赤岸摇丹枫。
渔舟已入浦溆宿,客帆日暮犹争风。③
我方骑马大梁下,怪此物象不与常时同。④
故人谓我乃绢素,粉精墨妙烦良工。
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倾刻开心胸。
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⑤
【注释】 ①天柱、石廪、祝融:均为衡山山峰名称。②坡陀:不平坦。③浦溆:水滨。④大梁:北宋都城汴京。⑤京尘红:化用晋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句。
【译文】 有位朋友来自衡山天柱峰,手里提着石廪与祝融。两座山峰绵亘几百里,又怎能放在小小的行李之中?山下,清澈的潇湘水轻轻泻动;水旁,平坦的沙滩、赭色的河岸,伴着摇曳的丹枫。傍晚渔船已停泊港湾,客船还在与风争雄。我正骑马宦游汴京,惊讶这些物象为何与平时不同。朋友说是绢素山水图,它粉精墨妙,出自巧匠良工。写尽了湖南山水千古悲愁,顷刻间开阔了我的心胸。诗作成,画已去,我默默惆怅;老眼四望,又厌烦起京城的攘攘尘红。
【集评】 宋·杨万里:“诗有惊人句……韩子苍衡岳图:‘故人来自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陂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此亦是用东坡云: ‘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诚斋诗话)
今·刘学锴:“诗人努力将平常的事物化为新奇的意趣”;“叙写画中景物,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动静相间,错落有致”;“更将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清绝之境与眼前尘嚣纷扰的现实环境作了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意趣。”(宋诗鉴赏辞典第744—745页)
【总案】 这是首题画诗,但诗人先不点明,而是按照由大到小、由山到水的自然顺序,突现画面的景象和作者先后不同的诧异感。起初,作者抓住画面的主体部分(两个山峰),以画为真,以虚为实,而故作诧异。然后,在较为细致地描写画面之后,又故发疑问。两次诧异产生一种奇警动人的效果,同时又说明了画面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亮开谜底,正面赞美湖南清绝图的神韵。这种写作手法显然是受到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等诗的影响,但此诗中有两次跌宕,仍有推陈出新之处。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品赏析【注释】:①密州
-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常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作品赏析【注释】: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政事
-
配天昭圣业,率土庆辉光。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常流恩均庶品,纵观聚康庄。妙舞来平乐,新声出建章。分曹日抱戴,赴节凤归昌。幸奏承云乐,同晞湛露阳。气和皆有感,泽厚自无疆。饱德君臣醉,连歌奉柏梁。
-
吴昌硕 酸寒一尉出无车 ① ,身闲乃画富贵花 ② 。 燕支用尽少钱买 ③ ,呼婢乞向邻家娃 ④ 。 【注释】 ①出无车:典出《战国策·齐策》,冯谖贫困不能自存,寄于孟尝君门下,左右以其卑贱,食以草具粗
-
【423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4 8万字,2019年6月第1版,15元)十九部分
-
[唐]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
-
又名《道德经》,因分《道经》和《德经》两篇,故名。又全书共计五千余言,故亦称《老子五千文》。阐述哲理思想的著作。旧题春秋末期老子所作。现在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颇多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孔子、墨翟之后,
-
宰邑分甸服,夙驾朝上京。是时当暮春,休沐集友生。抗志青云表,俱践高世名。樽酒且欢乐,文翰亦纵横。良游昔所希,累宴夜复明。晨露含瑶琴,夕风殒素英。一旦遵归路,伏轼出京城。谁言再念别,忽若千里行。闲閤寡喧
-
怎样读小说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
-
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